本報訊:在145年前,菲民族英雄扶西·黎剎的北愛爾蘭籍岳母被安葬在香港跑馬地墳場的無碑墳墓中,最近,終於為她豎立了一塊紀念碑。
為修復後的伊麗莎白。簡.麥克布萊德。布萊肯墓地舉行了正式儀式。伊麗莎白是北愛爾蘭安特里姆郡的巴利卡里人,她是黎剎的妻子約瑟芬。布萊肯的母親。
伊麗莎白於1876年11月9日被安葬在跑馬地墳場。其遺體被葬在一個無碑墓145年,直到黎剎騎士會中華區司令的恩里克。魯埃達。薩迪奧薩和愛爾蘭研究員米克伯克進行了研究調查才揭示了新的細節。
在大約十年前,伯克在香港進行研究時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墓號,並且告訴了薩迪奧薩。在與布萊肯直系後裔的妻子伊萊恩。布萊肯確認了一些家族細節後,薩迪奧薩利用跑馬地墳場的檔案,找到了這個無名的墓地的確切位置。
伊麗莎白的原始無名墓地位於墳場的第41部分,上面只刻著編號“4258”。
薩迪奧薩說:“伊麗莎白或其墳墓的故事可能在菲律濱歷史上並不重要,但對像我這樣的研究人員和歷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讓我們可以真正開始我們自己的研究,嘗試從我們的角度講述這些故事。”
“大多數菲律濱歷史學家並沒有真正在海外做自己的研究,只是依靠非菲律濱研究者的隨機發現。”
菲共濟會和黎剎騎士會中華區前司令皮耶特。努滕布姆黎剎促進了項目的研究,在布萊肯家族在北愛爾蘭的的後代在較早前批准了墓碑的設計後,提出重建伊麗莎白的墳墓。
在黎剎騎士會中華區成員和幾名志願者的幫助下,所需的建築材料——水泥、碎石、沙子、水——被慢慢運至安葬伊麗莎白的墳場。整個重建工作花了一週時間才完成。
薩迪奧薩說:“也許修復伊麗莎白的墳墓是菲律濱人對於布拉肯家族在民族英雄黎剎在為其國家的改革和自由而與西班牙鬥爭的時候向他提供了支持表達感謝的一種方式。”
伊麗莎白的女兒約瑟芬後來嫁給了黎剎,但在1902年3月14日因肺結核去世,年僅25歲。在1902年3月15日,約瑟芬和她的母親葬在同一個無名墓裡。當年在香港,死於肺結核的人都必須在隔離被葬在無名墳中。這可能是為什麼約瑟芬的墳墓至今仍無法在香港找到的原因。
作為菲律濱的革命英雄,黎剎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創立了菲律濱聯盟,這是一個呼籲和平改革的政治運動。年僅35歲的黎剎被西班牙人處決,此舉引發了18個月後的1898年的革命,使菲律濱擺脫了西班牙300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