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菲國要聞

關於水稻,袁隆平還有這樣一個心願

2023年05月23日 01:1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3年05月23日 01:11

國際水稻研究所高級育種科學家喬哈爾·阿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
    國際水稻研究所高級育種科學家喬哈爾·阿里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已經離開大家兩年了。袁老廣為人知的“禾下乘涼夢”,至今仍令人倍感珍視和動容。而你知道嗎?他還有一個心願——“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中國雜交水稻“出海生根”的故事,可以從菲律濱講起——

  “土辦法”搞出“新鮮事”

  拿一根竹竿,或用長繩扯住兩頭,在正處於花期、間隔種植的“不育系”和“恢復系”穗頭上來回扑棱,進行輔助授粉。這種土辦法人稱“趕粉”。

  1979年4月,袁隆平在菲律濱出席了國際水稻研究所舉辦的一場水稻國際學術會議,向與會的世界各國農學家們介紹“趕粉”技術。

  那時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剛剛開啟,也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國。雜交稻在當時的國際農學界還是個“新鮮事”。會上,這位皮膚黝黑、身形瘦削、精神矍鑠的中國專家,吸引來多國專家的熱切目光。後來,袁隆平本人曾回憶說,他看到大家紛紛點頭,對自己的介紹“很滿意”。

  國際水稻研究所高級育種科學家喬哈爾·阿里至今仍珍藏著那次會議的資料。他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當年聽到袁隆平介紹技術時的感受。 “如今,授粉早已實現了機械化,但技術源頭還是袁隆平。”

  袁隆平與菲律濱結緣並非偶然。 1973年,在中國雜交稻科研攻關最後衝刺階段,國際水稻研究所提供了重要“外援”——編號IR24的水稻品種。

  1982年,袁隆平再次來菲律濱出席雜交稻國際學術會議。主辦方這樣介紹他——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稻“出海”記

  上世紀90年代初,雜交水稻育種、制種和種植技術日益完善,走出國門時機逐漸成熟。菲律濱苦糧食短缺久矣,成為中國雜交稻“出海”的首批目的地國家之一。

  1999年,菲律濱企業西嶺農業技術公司開始嘗試引種中國雜交稻。公司董事長林育慶特意來華拜會袁隆平,而袁老也派出自己的學生作為技術骨幹,鼎力支持。

  然而,首批精心挑選的50餘個雜交稻組合全部遭遇水土不服。當地高熱天氣讓它們長得過快,吸收養分不充分,熱帶稻瘟也將秧苗折騰得東倒西歪,以至於當時有專家認為雜交稻只適合溫帶氣候,在熱帶長不了。

  背靠中國技術團隊,林育慶決心試一把。在菲律濱內湖省,西嶺農技購置了一片農地作為試驗田。近3年間,上千份育種材料、測交試驗上千次,沒結果。他們依然不輕言放棄。

  2003年旱季,2000公頃試種有結果了,新品種平均產量達8.5噸/公頃,是普通稻的一倍,且耐旱、抗稻瘟。新品種組合被命名為SL-8號,很快被大面積推廣。僅用了兩年,種植面積就超過10萬公頃。

  在熱帶雜交稻攻堅的過程中,林育慶同袁隆平以及中國團隊結下了深厚友誼。袁老後來每次來菲,林育慶都會陪他去田間地頭了解情況。

  “我知道他愛吃辣,比如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還愛搓麻將。”林育慶回憶說,袁老回國時只帶芒果乾、文化衫等小紀念品,比這貴的一律拒收。

  願世上再無饑饉

  雜交稻家族在菲律濱日益壯大,SL-8大獲成功後,西嶺農技又推出多個優質米組合。據介紹,中國隆平高科近年來也開始在菲展開商業化運營,多個產品組合不僅適應菲氣候條件,且具備抗病、抗倒伏、米質優等多方位優勢,即便在水肥條件欠佳的情況下,仍可保底穩產7噸/公頃。

  截至2022年,菲律濱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達160萬公頃,約佔菲水稻種植總面積30%。

  不過,當地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按菲統計局2022年9月發布的數據,菲律濱2021年進口稻米298萬噸,同比增長33.7%。菲政府計劃,未來5年將再推廣種植190萬公頃雜交水稻。

  目前,雜交水稻已遠播五大洲近70個國家和地區。 2014年,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這樣描繪他的心願——世界上只要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算,可多養活4到5億人口。

  阿里告訴記者,糧食安全問題攸關人類發展,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數以億計人口的糧食問題,對全人類的貢獻不可估量,他不僅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更像父親、祖父一樣激勵著全球農業科學研究人員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探索之路上繼續前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