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華裔青少年的尋根之旅與文化認同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15日 23:23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這句古諺揭示了尋根的深層意涵——它從來不僅是地理上的回返,更是一場文化與心靈的召喚。對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裔青少年而言,祖籍地既熟悉又陌生,是記憶中反覆聽聞卻未曾真正踏足的“原鄉”。
在全球化飛速演進的當下,“尋根之旅”早已超越返鄉探親或暑期活動的層面,而成為一段從“我來自哪裡”邁向“我是誰”的認同之路。透過這場跨國文化實踐,年輕世代在語言、禮俗、歷史與親情中重新編織身份,構築屬於自己的文化敘事。
社團:跨代文化的橋樑
華人社團在文化回歸的路上扮演關鍵角色。無論是宗親會、同鄉會,抑或多元文化機構,這些團體長年投入資源,舉辦夏令營、研學團與尋根營,帶領青年走進祖地,實地感受文化脈絡。透過祭祖、訪宗祠、走古厝、聽鄉音,他們得以“眼見為實”,觸摸傳承中的細節與溫度。
社團如同文化的守望燈塔,引領青年穿越身份的迷霧,在跨文化的實踐中找到歸屬的情感與精神坐標。
泉州:歷史空間的當代表述
作為著名僑鄉,福建泉州及晉江、南安、永春等地的歷史空間,正逐步轉化為活化記憶的文化場域。晉江五店市融合閩南與南洋建築語彙,重現僑居歷史的時空痕跡;而梧林村,因紀錄片《梧林——故林歸宿處 一葉下梧桐》而成為尋根營的熱門據點。片中未完工的洋樓、百福牆、抗戰捐資碑記,使青年在行走中體察歷史的重量與人文的細膩。
這些空間不僅重建了家國記憶,也為尋根注入了新的敘事力,使歷史成為可參與、可感知、可重構的文化實踐場。
尋根:在夾縫中建構多元認同
尋根,不僅是對祖先的追憶,更是文化身份重塑與跨國資源轉化的契機。在海外,他們被稱為“華人”;在祖地,卻常被視為“蕃客”。正是這種身份的模糊與夾縫,讓年輕一代有機會擺脫單一認同的桎梏,擁抱混合文化的多重性,在中西之間、自我與他者之間,尋得新的文化坐標。
他們學會將“根”轉化為文化資本,不只是祖地的回憶,而是連結全球華人社群的橋樑與資源網絡。
數位原住民:記憶的新說書人
作為數位原住民,新一代華裔青年透過抖音、小紅書、Instagram 等平台記錄尋根旅程:祖祠巡禮、家族訪談、地方食俗,使古厝與族譜在影像中重獲生命。虛擬導覽、線上祭祖、文化短視頻等新媒介形式,突破時空與代際的阻隔,讓祖籍地文化得以持續延伸與再生。
這些青年不再只是旅程的見證者,而是文化的新說書人。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與敘事方式,讓傳統走進未來,讓記憶轉化為行動。
我不是遊客,我是歸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一位年近九旬的長者在尋根紀錄片中如是說。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踏上返鄉之路,傾聽老房子的語言。他們說:“我不是來觀光的,我是來尋找未寫下的自己。”
這趟旅程,是一場記憶的修復、一場身份的重建,也是一場文化的再生行動。
結語:根,是面向未來的方向
“尋根”從來不只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出發點。它連結血脈、情感與文化,使華裔青少年在多元世界中找到歸屬感與方向,也為海外社群凝聚出跨文化的認同力量。
當我們問:“我從哪裡來?”其實也正是在思考:“我要走向哪裡?”——而“根”,就是這段旅程中最堅實的起點與同行者。因為一群心懷共同疑問、渴望尋找方向的人相聚時,他們便成為這個不確定時代中最堅定的答案與未來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