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呼巖鸞:讀溫陵氏詩文選《那年那天》隨想錄

2025年04月13日 00:04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13日 00:04

/

  我和菲律賓著名華人作家溫陵氏先生,只是偶然的神交。我在國內不少報刊選本上,讀過溫陵氏的小詩,覺得意味飽滿,寫過幾篇評論。經過詩人王立世、王愛紅的引薦,溫陵氏與宓月先生主編的菲律賓《商報》“中國作家作品選粹”專欄副刊,兩三次大篇幅發表過我的組詩,文人之間交往到這種程度,也算是彼此心儀了吧。

  2024年9月,溫陵氏詩文新著《那年那天》在菲律賓出版,他特地贈我一部,托王立世先生用特快專遞千里送達。翻開這部不多見的繁體漢字印刷的厚書,我很感動——隔海隔洋的異國他鄉,竟然還有人記得我這個孤獨蝸居的老人。

  溫陵氏新著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我也要一個字一個字讀完,從封面到封底,並且隨讀隨思隨想。現在讀完了,我更要一個字一個字寫出我的感想,名為隨想錄。

  (一)兩篇好序文,裝修金身。

  古人有言,會讀書的先讀序。《那年那天》系菲律賓莊志榮基金會出版的“心志叢書”之一種。先賢莊志榮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志在傳揚發展的成功儒商,其後人莊金耀為叢書作序。縷述菲律賓華人文學興起過程,探得華人文學家心曲,出版林林叢書以圓成就突出者之願,功莫大焉。菲國華人文學未來光明,端賴此基金會為厚基為堅盾。

  宓月為本書作長序,題《在大海的那一邊》引人臨岸遠眺,看清楚溫陵氏其人,看清楚其人所著其書。

  宓月,中國著名作家詩人,著作多種廣為流布。任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四川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

  序言給溫陵氏釋名:“溫陵”乃其祖籍泉州之古稱,“溫陵氏”係泉州人也;給溫陵氏畫像:乃一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也。序言如數家珍介紹本書七輯所存的奇珍異寶;溫情地娓娓道出溫陵氏怎樣把中國詩文展現于菲國擴大影響,把菲國華文詩文引入中國得以滋潤的長期不倦不休的努力。

  序言中的兩個同胞詩人作家,何其心心相印啊。本書以上兩篇好序打開了本書的大門,讀者知道走進去怎樣讀這部厚重之書了。

  (二)傅成權與溫陵氏。

  細細讀過本書,于文字夾縫處始知,傅成權與溫陵氏實是一人,二人共一個人格,呈兩個名相,契合一世,居菲國宿霧𡷊。

  傅成權者,是一名華人儒商,菲律賓溫陵塑膠工業有限公司與安安貿易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董事長,辛勞經營以謀安身立命之物質資源。

  溫陵氏者,是一名華人詩人作家,菲律賓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中外散文詩學會菲律賓宿霧創作基地主任、先有自編自印擁有國際性讀者的名著《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繼而正式出版詩文集《霧島濤韻、《過去未來共斟酌》和這部《那年那天》。

  儒而商,商而儒,這就是中國社會精英的別一種代表性人物。

  (三)那年那天——哪年哪天——每年每天。

  本書正文第一篇散文《回到那年,回到那天》,記述家鄉一個年輕的好心人,把少年的作者從危難中救出並送到泉州老家交給其母便不留姓名地走了。

  溫陵氏永遠記住了這個可親可愛可敬的人,永遠記住了這個具有重大隱喻意義的事件。

  1972年6月經過文革浩劫,插隊知青生活後,為了生計,溫陵氏遠走高飛,經香港短暫逗留,再赴菲律賓宿霧市投親靠友,苦拼苦鬥跌宕掙扎已經五十年了,他還想“回到那年,回到那天”,想像著老祖母輕撫著他的頭說:“一頭又黑又濃又厚的頭髮呀!”而今,祖母已逝世,自己頭髮已白,只能把“回到那年,回到那天”,化為書名《那年那天》。蠶已化蝶翻飛思念,思念中湧動著對祖國故鄉之愛,對親人鄉鄰之愛,對每一個同胞的愛,都飛啊飛啊,落下後便成了本書中的一個個字。

  溫陵氏每天都活在這種愛中,都能遇到在苦難中把他領到母親身邊的人。

  (四)華文文學方陣中一個罕見的文學多面手,風格特殊的文字雜家。

  過去我寡陋淺聞,只以為溫陵氏是一個只寫小詩的詩人。讀完本書,才驚喜地知道,他是一個文學多面手、一個文字雜家。他不但寫詩,還寫散文詩、歌詞、散文雜文、評論、文學性新聞稿、閃小說(小小說),涉足多方皆能立足。

  本書中收錄他的短詩小詩68首,簡譜五線譜歌詞9首,閃小說5篇,散文詩9章。散文、評文、雜文、新聞稿等等統稱散文的作品最多,多達75篇。

  其中,有一篇散文命名“中國菜世界第一,菲律賓菜世界第二”,既然如此,我們就像享受佳餚一樣,來享受這本書中的佳作吧。

  (五)小而美——溫陵氏作品的最顯著特色。

  溫陵氏的詩文都小,小而單純,小而簡明,小而結晶濃縮了好思想——小而美,引導人啟示人去做好人去做天使,去和魔鬼奸邪戰鬥。

  他是報社記者編輯,遵從職業規矩和讀者口味,只能以快餐詩文的少而精,滿足行色匆忙的眼球。然而,寫短文短詩絕非易事,非行家不能為,寫短文短詩,誠如溫陵氏的實踐經驗,須先有成竹在胸,主題先有後行。語言具備使命感,言簡意賅,個性銳利,對被讚美者瞬間錦上添花,對被討伐者剎那一劍封喉,成人間大快人心事。溫陵氏經文壇多年淬火歷練,此等真功夫已到家。

  當代已是快生活社會,溫陵氏詩文巧拙妙合,不期然正投合了職場前後跑步行走的人們的下懷。有心栽柳柳蔭廣,清涼忙人燥熱心。生活快,能看得見路旁行行綠柳。

  (六)一百多個人名,一百多件事件,一百多處風景。

  本書鄭重記下了一百多個人名。有中國正國級副國級領導人,有倡行中菲友好的前菲律賓駐六國大使華裔周清琦,有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有中菲兩國一個又一個華文詩人作家,有小小兒童東紅、陽生、觀龍……

  本書精要地勾勒了一百多件事件。有泉州西街88號的故事,有宿霧琴仔街的故事;有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有菲律賓中國文化大觀園;有中國CCTV-4華人世界專訪節目,有菲律賓宿霧無名氏(引叔)施維鵬優秀華文校長、模範教師頒獎;有中國泉州大田縣尾舅尾妗對插隊知青外甥濟困幫扶,有菲律賓一個老華僑戒煙戒酒重開戒的中國統一夢……

  本書生動描繪了中國各地、世界各地的風景,一百多處景點盡入眼底,文字在儲猶如手機攝像。本書似是菲國華人世界的簡明史冊,華文文學的小百科全書,遊客手持的旅遊導遊圖。

  我自文革開始,即轉行從事農村經濟作物種植收購工作,只在大西北一個省份轉游,恰似在收購制糖原料甜茶時,在騰格裡沙漠見過的一隻土鱉蟲,唯在沙礫草根中活動。溫陵氏的新著讓我目不離案大開眼界。謝了!

  (七)金句。

  詩文中像金子一樣閃亮的句子叫金句,本書時有金句跳出來欲迷人眼。俄國詩人奧西普‧曼杰施塔姆說,詩歌就是“黃金在天空舞蹈”。

  “用世界語講中國故事。”《泉州提線木偶戲》。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書名,關鍵詞。

  “書店萎縮,文明社會病了。”——同題散文。

  “孝是一條永不乾涸的河。”——同題散文。

  “有一種鄉愁叫地瓜,有一種鄉音叫地瓜腔。”——《蕃薯情結》。

  “我們把他鄉,站成故鄉。”——《移植樹》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親》

  “一堵白牆,包容天下。”——《民主》

  ……

  在閩南話中,榕樹叫情樹,講故事叫講古,小身材叫小粒,大身材大粒……作家陳志澤認為溫陵氏對敏感詞的處理很“狡猾”;南安雪峰禪寺掛“是什麼”的橫匾醒人執念。方言土語,文言雅語,佛語禪語,網絡語異邦語,凡人間千言萬語,躥入溫陵氏筆下即成金句。

  中國國家語言資源管理機構、權威出版社與名牌互聯網平台合作,每年都評選公佈當年“十大網絡用語”、“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我以為,溫陵氏所創造的金句,具有資格列入其中的某一項的。

  (八)華文文學沙漠上插著一面面小紅旗。

  本書佳作精品揭舉。

  (1)新聞報導稿《搶救泉州南音的工程師》、《人類集體的記憶》、《宿霧華僑華人的集件記憶》……在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絕對真實的高光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人類集體對大災大難的不屈不撓抗爭;中菲兩國人民團結友誼的建立鞏圍;這些人性中最高貴的品質,別開生面地訇然呈現,令人想到鄒韜奮新聞報導稿大師級的風采。

  飲食小品《僑鄉夢覓三香味——故鄉的石亭綠茶》《菲律賓菜,世界第二》《我與酒》……讀著讀著,竟然讀出了梁實秋《雅余談吃》的色香味,不禁閉眼咂舌。

  雜文《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嚴無價》、《勢在必行的文化強國路》……雜文文體由魯迅創始全盛,繼承者有唐弢、鄧拓等眾大家,今之溫陵氏也接過了雜文社會性、時代性、戰鬥性的風格質地,寫出了投槍匕首。

  (2)本書第五輯專收悼念文字十一篇,畫了十一幅惟妙惟肖的遺像,掛起了十一幅純淨的白幡;開光加持十一位政務民事界、華文文學界、商界實業界、武術擊技界各界精英人士的英魂雄魄長駐人間,永遠開善花結福果。十一篇招魂辭,十一首安魂曲,扛得起柏楊的一句話:“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這是對逝者天花板級的輓聯。

  (3)本書中的時政評論,如《夾在門扇縫的華僑》《華社應再獻一寶》《請多關注華文文學》……對當下現實問題,溫陵氏以拳拳之心赤子熱度,提出補天之策,以助社會進步。

  (4)中國古今遊記文學極盛。古代酈道元《水經注》,柳宗元《永州八記》,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現代吳組湘《泰山風光》、李霽野《似曾相識的杜鵑花》、柯靈《蘇州拾夢記》……都是膾炙人口談而欲往的遊記名篇。溫陵氏師承名家眼光面對當代美景,寫了《飛越蜀道看雪山》《內蒙古之旅》《一方美麗神奇的熱土——西雙版納采風札記》……給世間世人掛出了一幅幅美山麗水與風流人物的國畫長卷。

  (5)閃小說六篇,雖文字不多但說盡了官場、市場、文場等各種人生場景的美醜情態。大粒憨、細粒仔、阿勝、不孝子的老母親、新冠疫情期中獻愛心的老知青,都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活生生地行走著,遂能使小小說以一當十當百當千,起到了短中長篇小說的作用,使人用時少得益多。

  (6)歌詞《菲華志願防火員之歌》,當雄壯鏗鏘的旋律響起時,人民大眾的生命財產就能在烈火中得到搶救。往往是曲帶詞走,溫陵氏的詞能帶曲走。

  (7)魯迅說自己的散文詩集《野草》,包含了“他一生的哲學”。溫陵氏的散文詩《西歐風情錄》《韓國踏青》《擁抱故鄉》……也把“自己的哲學”包含在自己發現的風景中——各國各民族各人種,都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他在祖國寫他國,在他國寫祖國,所寫都在祈求人類美好前途。

  (8)溫陵氏本質上是一個詩人,詩歌成就最引人矚日,且將一脈詩意貫注到一切散文文體中。

  本書收錄他的詩作68首,可圈可點之詩之句之詩眼,不勝枚舉。

  溫陵氏詩歌中,小詩是珍珠,手中把玩心中挲,愛不釋手釋懷。

  小詩短詩長詩以行數分。

  現代小詩有行規行數,詩史中有幾種說法,各應其時。

  唐絕句:四行。

  諾獎文學獎的終身評委馬悅然:一至三行。

  周作人:一至四行。

  泰國《小詩磨坊》經營人曾心、林煥彰:一至六行。

  四十多年前,我的一首小詩在某油印小報發表,印了詩題漏印正文,讀者認為是作者故意所為,別有敏感旨要,是無字詩,類無字碑。

  我現用《小詩磨坊》磨出的一至六行的小詩標準,揀出溫陵氏小詩的上上品。

  二行小詩《悟禪》:“無處不在/無法可說。”絕妙好禪,深得《金剛經》六如偈之妙,正取《楞伽經》“不說是佛”之義,濃縮《楞嚴經》十種禪那狂解之狂。

  三行小詩《其實》:“我們都在/夾縫中求生/夾縫裡苟活。”是對王立世蜚聲詩壇的“夾縫六詩”的同心呼應,給生活圍欄加根木頭。

  四行小詩《甜蜜的復仇》:“密封/甜言蜜語/老掉牙/獨斟。”飲過幾多人生苦酒,把對生活的仇恨當作甜蜜封存;沒有牙可再飲一口苦酒,把仇人咬死。十一個字不能少一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思想。

  五行小詩《情緣》:“湧泉的/古井/盼來/問路的/投石。”有情巧遇有情,情緣結在“巧”字。

  小詩斷行不是湊句子設定行數,而是詩人內在情緒節奏的必須轉折,以達詩意滿足的外化。

  溫陵氏的生活與詩藝的兩重磨石中間落下的小詩,居然是六行小詩最多,共有三十首,幾乎占詩歌總量的一半。和泰國小詩六行磨坊|並排相對,也是南洋華文詩歌奇緣。

  溫陵氏的六行小詩灼眼采菁。

  《月光》,把李白“床前明月光”移位于異園。《移植樹》,“流浪的腳”,“把異鄉站成故鄉”,腳隨心願。《一幅畫》,“拖長的身影,抱著故士”時,小巷、村莊、思念,鄉愁,或胖或瘦,第一等的心靈幻化隱喻。《走味的家書》,同樣向文字,電腦家書不如手寫家書味濃、手和心感應穴位不一樣。《民主》:“一堵白牆/包容天下”,言論自由,民主真諦。溫陵氏的六行優秀小詩還有《春節》《火柴》《蒲公英》《蝶戀花》《鼠標》《孤獨》《教堂》《率真》《無題》《門神》《粥》《命運九十磨》《鄉思》《又見炊煙》《再乾一杯》《惜別》《郵票》《橋》《垂釣老人》……故士異鄉,四海旮旯,詩情噴薄,出則六行,各各精妙,大奇也。

  六行以上的短詩,千萬不要錯過了《蕃薯情結》的番客的愛國情懷,《我的江湖》不老的五味雜陳,《曬鹹魚》的絕望,《守歲》的希望,《寧隨關羽走麥城》的鬥志,《贈少華》童鞋總合腳的友情……

  我祝願溫陵氏的詩,能刻自兩塊詩碑,一塊立在泉州,一塊立在宿霧,隔海各訴衷情。

  (九)溫陵氏在他們溫馨的目光中站立。

  本書第七輯收錄呼巖鸞、王立世、張瑞坤、岳德彬、吳悅、陳志澤、汪義生、蔡飛躍、林鼎安、廖振源、清揚、任越、雨柔等十三位詩人作家評論家學者教授寫的十九篇評論,對溫陵氏詩文作了正面熱情的高度讚美。溫陵氏收錄之,是作為永不忘卻的紀念,對自己文學進步投以鞭策,非藉自炫。

  他們的觀點,我全部同意。尤其是著名短詩詩人、小詩詩人王立世的兩篇評文,對溫陵氏詩歌具有經典性的文學價值判斷。

  我的一篇評文忝列首篇,實在是很慚愧的,但請相信我的誠實。

  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少,是其學術價值排位的重要標準之一。文學作品被評論的評文篇數的多少,閱讀寫評的評論家人數的多少,是其文學價值判斷標準之一。十三人十九篇評文(未收入本書的還有很多),提高了溫陵氏文學經營的自信,但他最大提高的自信,是對生活和文學不捨不棄的熱愛。

  溫陵氏站在詩人王愛紅給他寫的草書書法前面看生活,他的背景是跳躍的奔突的飛翔的漢字。

  溫陵氏的《代跋》是感恩辭,對加持過自己的人們不斷呢喃:“感謝愛我的人,感恩我愛的人。”聲聲不斷環繞大地。

  (十)“溫陵氏現象”值得研究。

  溫陵氏接近八十年的動態生存歷史,與其所達到的生存高度,已經歷史性地形成海外華人世界與華文文學世界的一種“溫陵氏現象”。

  溫陵氏十六歲時,攜帶著中國人的遺傳基因,泉州少年的家鄉記憶,和經歷了文革的插隊知青的身心磨煉,遠赴海外在菲律賓商文雙修。經商掙得了生存資源,修文成為華文文學界的著名詩人作家。離鄉十九年後首次回到故園,但見物變人非,但愛祖國愛民族的心更熾熱了。自此跨海越洋,來往菲中兩地不斷,為商貿牽線搭橋共謀經濟共榮,為華文文學交流攻玉互滋相間。溫陵氏于此兩端貢獻很多。

  溫陵氏是一棵移栽樹,其根葉花果值得研究。

  溫陵氏是一個海外華文文學符號,是華人社會的一個文化符號。這符號值得研究。

  溫陵氏沒有辱沒溫陵,對得起溫陵,是溫陵的優秀子孫和光榮。

  “溫陵氏現象”值得研究,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有利于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

  2024年10月22日深圳彷彿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