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楊文田:股市不買賬,民眾難買單:特朗普關稅政策引發連鎖危機

2025年04月09日 00:3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9日 00:36

  2025年,特朗普在驚人的政治回歸中再次入主白宮,開啟了其政治生涯的第二個總統任期。他高舉“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旗幟,誓言要繼續打破舊秩序、重塑世界貿易格局。然而,現實很快揭示了這場“偉大”追求背後的陣痛:物價飛漲、民眾抱怨、市場動盪,美國似乎正逐漸偏離其穩定繁榮的軌道。在特朗普重新祭出他一貫主張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再次挑起關稅戰之後,美國社會和經濟體系很快陷入一片混亂。人們不禁要問:“特朗普真的能讓美國偉大嗎?還是他將把這個國家帶向深層次的衰落?”

  特朗普一再宣稱,加征關稅是要“讓中國為美國的問題買單”,以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在貿易上的“依賴和不公”。然而,經濟學界早已形成共識:關稅最終是由本國的進口商和消費者支付的,而非出口國政府或企業。經濟運作機制非常清晰:當美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25%甚至更高的關稅,首先承擔的是美國的進口商。這些企業在支付完關稅後,自然會將成本轉嫁到終端價格上,最後由消費者來承擔這部分上漲的成本。根據路透社與益索普(Ipsos)最新的民調顯示,70%的美國人(其中62%為共和黨人)認為加征關稅將推高消費品價格。換句話說,大多數美國人並不被“懲罰中國”的說法所蒙蔽,他們清楚,自己才是這場政策博弈中的實際買單人。

  關稅是一種強制性的經濟壁壘,目的在於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外國競爭。但在當今全球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貿然設置關稅壁壘不僅不能復興國內產業,反而會破壞現有供應鏈,拉高生產成本,進而導致通貨膨脹和企業利潤下降。數據顯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前兩個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迅速上揚,其中食品、燃料、家居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漲幅最為顯著。這些漲價不僅壓縮了中低收入群體的購買力,也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界也在承受巨大的不確定性。關稅令企業無法準確預判成本結構,影響對未來的投資決策;而在融資利率走高的情況下,更多企業選擇減少生產甚至裁員以度過難關。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近日公開表示,貿易戰不會有贏家。全球供應鏈的任何一環受損,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拖累經濟復甦步伐。美國以“偉大”為名挑起貿易衝突,卻在事實上加重了本國和全球的經濟壓力。

  關稅政策不僅在經濟領域引發衝擊,更在政治和輿論層面引起激烈爭論。根據同一份益索普調查,約53%的受訪者認為提高關稅“弊大於利”,而只有31%的人表示認同。48%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勞工不會因關稅獲益,認同“有益”的僅為31%。這組數據表明,儘管特朗普試圖通過高調的“愛國主義”言辭爭取藍領階層選民的支持,但實際效果卻是令人失望的。工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工作機會的增加或工資的提升,反而在日益昂貴的生活成本中陷入焦慮。這種“表面支持、實際失望”的心理反差,說明即使是在傳統“鐵票倉”中,特朗普政策的經濟基礎正面臨瓦解。而如果民眾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正是關稅成本的承擔者,這場“偉大”的實驗勢必難以持續。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其本質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復辟。他希望通過高築關稅牆、逼迫製造業回流、打壓他國經濟發展,從而重建美國製造業和經濟自信。但這種單邊主義做法,在多邊主義已經成為世界共識的今天,愈發顯得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早已是高度一體化的生態系統,一國獨善其身的想法在現實中難以成立。蘋果、波音、沃爾瑪等跨國企業無一不依賴複雜的國際供應鏈,關稅不僅提高成本,也削弱了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過去幾年中,美國先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威脅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持續向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傳統盟友施壓。這種“以戰代談”的外交經濟策略,讓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日漸孤立。正如聯合國官員在2025年4月初所言:“在多邊主義時代,任何試圖以關稅為工具解決貿易問題的國家,終將發現自己走向被孤立的一天。”

  當前,美國的通脹率持續高企,企業投資下降,股市震盪,社會不滿情緒高漲,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經濟正面臨結構性問題。特朗普所主導的貿易戰,不僅沒有緩解這些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在製造業方面,儘管特朗普推行關稅以“保護”本土工廠,但數據顯示,許多產業並未出現預期中的回流潮。人工成本高、基礎設施老化、自動化程度不足等問題依舊嚴重,使得企業寧願轉向越南、墨西哥等國家,也不願返美建廠。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緊張,投資者信心不斷削弱。2025年第一季度,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下跌超過15%,大量資本外流至更具穩定性的市場。此外,中美、歐美之間的貿易糾紛導致報復性關稅陸續出台,使得美國出口商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農業、汽車、半導體等行業受到嚴重衝擊。

  特朗普試圖用關稅“打造”一個更偉大的美國,但事實卻在向我們展示:在全球經濟早已一體化的現實中,以關稅為武器的保護主義政策,可能讓美國走上“自我孤立”的下坡路。如果美國繼續脫離全球規則體系、排斥多邊合作,其經濟影響力和道德領導力都將持續流失。而一旦其他國家建立起“去美元化”“去美國化”的供應鏈網絡,美國的全球地位將遭到更深層次的削弱。相比之下,真正有前瞻性的領導力,應當是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通過教育培養高技能勞工,通過全球合作提升產業鏈效率。而非關起國門,試圖用關稅強迫全世界就範。特朗普是否能讓美國再次偉大?答案仍未揭曉。但從他第二任期開始以來的一系列經濟反應來看,這一追求正逐漸與現實背道而馳。關稅政策不僅沒有復興製造業,反而拉高了物價、打壓了消費、削弱了企業信心,也損害了美國在全球的聲譽。當70%的美國人認為加征關稅推高生活成本,當大多數人認為關稅弊大於利,美國政府是否應當重新審視“美國優先”的真正含義?偉大,不該是建立在民眾痛苦和國際孤立之上的虛幻願景,而應當是建立在共贏、合作和民眾幸福之上的可持續發展。也許,特朗普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關稅,而是一次真正的政策反思。而美國,若想重新走向偉大,或許更應從“拆牆”開始,而不是再“築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