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龍 :仁:滋養心靈的源泉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7日 23:4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當《中庸》以“誠”釋“仁”時,這個字便如春蠶吐絲般纏繞著華夏文明的精神命脈。甲骨文中“仁”字從人從二,像人與人相親之形,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裏藏著禮制的密碼,而“仁”的奧義,恰似編鐘震顫時流淌的渾厚餘韻,穿越三千年時光仍叩擊著我們的心弦。
在孔子刪定的《詩經》裏,“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唱和,藏著“仁”最本真的模樣。當子貢問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夫子答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這看似嚴苛的對話,實則在解構“仁”的至高境界——並非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是將悲憫之心化作日常修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子路結纓而死的從容就義,這些孔門弟子的生命軌跡,都在詮釋“仁”在不同境遇中的具體形態。
從個人心性的修煉到人際關係的織就,仁德如春江潮水浸潤著社會的堤岸。子路負米侍親的蹣跚身影,黃香溫席奉母的月光,將仁德具象為觸手可及的溫度。王陽明在龍場石洞中悟出“知行合一”,讓仁道精神突破經閣的桎梏,成為市井巷陌間流動的清泉。敦煌壁畫裏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慈悲,與《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吟唱,在文明長河中激盪出綿長的迴響。
“仁者愛人”的箴言在歷史長卷中綿延不絕。漢代董仲舒將“仁”與“天人感應”相結合,構建出“為政以德”的治理體系;宋代張載提出“民胞物與”的思想,將仁愛的範圍擴展至天地萬物。文景之治時,朝廷輕徭薄賦與民間休養生息相呼應,仁政如春雨般滋養著大漢王朝的根基;貞觀年間,唐太宗以“以民為本”的仁心,開創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治世圖景。
當仁者的目光從歷史典籍投向現實大地,其精神脈絡便如大運河貫通南北。司馬遷筆下季劄掛劍的守信,晉文公退避三舍的篤義,王安石變法“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絕,都在詮釋仁德與現實碰撞時的璀璨火花。紫禁城保和殿“皇建有極”的匾額,既是統治者對仁政的期許,也是文明進程中調節個人與集體的精神樞紐。
站在量子電腦與三星堆面具並置的今天,我們更能觸摸仁德的恆久溫度。它藏在《詩經》“關關雎鳩”的質樸情愫裏,閃爍於抗疫護士壓出印痕的笑臉上;它流淌在敦煌經卷的貝葉梵文間,躍動在元宇宙跨越時空的愛心代碼中。當我們拆解“仁”字為“人”與“二”,便頓悟文明的真諦:這相互支撐的人字結構,正是每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溫柔回應。從殷墟龜甲到數字雲端,從曲阜杏壇到聯合國廳堂,仁德始終是人類文明最溫暖的底色,是穿越古今的精神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