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李天榮:商總與跨世代的文化使命

2025年04月07日 14:4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7日 14:43

  當八百位來自全菲一百七十餘個菲華商會的精英齊聚SMX會議中心展開為期四天的盛會,這場兩年一度的盛事不僅是商業網絡的交織,更是一場文化薪火的傳遞。作為菲華商聯總會(商總)的一員,我深感榮幸能參與其中——這既是身份的認同,亦是對先輩“儒商精神”的傳承。

  一、超越商業的文明載體

  商總成立近七十載,早已超越單純商會框架。它既是菲華社群的經濟樞紐,更是文化與慈善的明燈。從支持華文教育到賑濟菲國災民,從推動至關重要的中菲友誼到維繫傳統節慶,商總以“仁義”為本,將“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儒家理念化為實踐。尤其在華語教育面臨存續危機的今日,我深信商總能凝聚各界力量,以戰略性資源投入挽救文化命脈——因語言不僅是工具,更是子孫後代與五千年璀璨文明對話的橋樑。

  二、在地智慧的流動饗宴

  會議間歇,我與來自西黑人省、米骨、怡朗、三寶顏、宿務、納卯、卡皮斯、塔威塔威等地的企業家暢談,驚嘆於菲國多元的地方生態:棉蘭老島代表分享穆斯林自治區的商機,宿務曼達維市的商人則探討維薩亞斯地區的經濟前景。這座“流動的商學院”,正是華商網絡最珍貴的資產。我們海外華人(尤其閩南裔)素有“東方猶太人”美譽,而商總平臺更將這份創業基因,淬鍊成跨越地域與世代的實戰智慧。

  三、慈善的家族傳承與時代使命

  我的慈善啟蒙源自雙親:母親曾任華校教師及校長,父親家族則自西班牙殖民時期便世代投身華社公益。他們教導我“富而好禮”的真諦不在聚斂財富,而在踐行“義”字。透過商總,我得以參與捐建鄉村校舍,更盼能為華文教育盡綿薄之力——這不僅是回饋,更是對雙重身份的詮釋:我們既是中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菲律濱國土的建設者。

  四、突破文化隔閡的敘事革新

  身為商總新聞委員會主任,我深諳“話語權”之重。數百年來,儘管華社對菲國貢獻卓著,偏見仍如影隨形。我們必須主動講述故事:透過主流媒體報導商總賑災善舉,藉社交平臺傳揚華商慈善事蹟,甚至以紀錄片銘記華裔二戰老兵的犧牲——唯有真摯敘事,方能消融誤解的堅冰。

  從商道到文明生機

  大會落幕之際,我凝視會場高懸的商總徽幟——那抹藍色梅花中的“商”字,與雄健的菲律濱水牛頭像相互輝映,剛勁昭示著我們的使命:既要深耕經濟沃土,更要厚植道德根基與文化生機。當華社新生代在此覓得商業夥伴、慈善同儕與文化知音,商總便真正成就其終極使命——讓菲華精神,永遠綻放在菲律濱多元文明的錦繡畫卷之上。(賜教請洽:微信W09178481818或簡訊0917848181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