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彥豪:泉州古街巷紀事 古巷的文化讓族人引以為榮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7日 14:43
這條古巷,以前的郵遞員也弄不清楚,聽說在投遞信件的時候,有南洋“僑批”寫的巷名卻難倒了郵遞員,到底是“楊公巷”還是“羊公巷”?古稱“楊公巷”,又名“奏魁巷”,諧音又成“洋光巷”。對於巷的名稱,說法不一,眾說紛紜,我們四處尋訪,頗費一番周折,後來在城內南隅寬仁舖奏魁境才找到這條小巷。
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聞名遐邇。千年古城因古巷文化而名,古巷文化因千年古城而盛。如今,這條有些逼仄的小巷就叫“羊公巷”了。它寬不過五尺,東鄰吳氏宗祠,奏魁宮;西倚大郎巷,南畔靈慈宮,北臨塗門街,巷內居住不過幾十戶人家。讀小學的時候,我班有個姓楊的同學就住在羊公巷。因為對古巷的來龍去脈他比較熟悉,那次去他家,楊同學給我講了古巷的由來和民間傳說——
據泉州城普度農曆七月十八日為“楊公巷”,現寫成“羊公巷”。但原來楊公巷的“楊”字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昜”古同陽,“日昇湯谷”是古代傳說日出之處。楊氏始祖即以此作為圖騰,由此形成了楊姓族徽,最終產生了姓氏。
聽楊同學說起來一數一落,有板有眼,我似乎聽到他對楊氏祖先的一片崇敬之情。在學校他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歷史課學得好。泉州古城,背街小巷紛繁錯雜,我不懂的巷頭巷尾掌故,他都知道,特別是歷史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的晉獻公手下,晉靖侯的公子伯僑有個孫子名叫突,很是能幹,於是晉獻公就封他為羊舌大夫,因為古代有用官職來作為姓氏的習慣,人們就漸漸地稱呼他為羊舌突。羊舌突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羊舌肸(xi)的人受到重用,被人稱作楊肸(xi)。楊肸(xi)的後人楊食我,為了避禍,一支逃往了山東;另一支逃往今天陝西的華山,逃往山東的後裔就改姓為山羊的“羊”了,然而逃往華山的這一支則仍姓楊樹的“楊”。
沿著古巷,我們邊走邊聊,楊同學說到陽氏,他扼腕抵掌,神情激動地說:“追本溯源,我不能不提到南宋時期開國男楊大巽,他是南宋末期著名將領,以功封醴陵縣開國男(南宋王朝官爵,相當於縣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後葬於城北姜橋。楊大巽的次子楊霖,他是在元朝初期避難遠遁時改姓為陽氏,稱陽霖。至元朝時期政局平穩了,陽霖復遷回瓜畬(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瓜畬鄉地區)。下傳十二世至陽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鯉浦、湖南攸縣東衝、江西安福瓜畬三大衍派,皆不復楊氏而沿稱陽氏,世代相傳至今,成為今天著名的瓜畬陽氏大族。”
思想在交鋒中碰撞,認識在交流中昇華。楊同學神氣活現地說:“自古英雄出少年,楊、揚、羊、陽氏的後裔,在歷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山東的這一支楊氏,比如,三國時期的將領羊祜(hu),南朝,宋時期的書法家羊欣等等。華山的這一支楊氏,比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被稱為關西夫子的東漢著名清官——楊震、漢末名士楊修、隋文帝楊堅;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春秋戰國的楊朱,又稱楊子;還有漢朝的揚雄,南宋陽霖等諸多聖賢,說起來,他們都是羊舌氏的後裔。看來“楊、揚、羊、陽”這四個姓氏之間還有這樣共同的衍源。”他勿忘姓氏先輩英雄,並以此為榮。徜徉於清靜的羊公巷,彷彿穿越深邃的歷史,穿越時空的隧道,浪跡於前世的逐波。
談古論今,道中言外。今天的楊同學已當爺爺了,說他孫子最愛吃雞排了!“阮”羊公巷內有家雞排店,每天有很多人來排隊。孫子有時候想吃雞排,就叫我去巷口買羊公巷雞排,還要來一瓶冰冰涼涼的可口可樂才行。
佇立小巷的叉路口,我半信半疑地問:“你說的小巷居然有這麼好吃的小吃,真的嗎?我不信!”
“好吃!好吃!確好吃!我看,你竟然還沒吃過羊公巷雞排!哈哈哈,我的天吶!”
你別說一塊雞排有這麼好吃。楊同學很得意,沾沾自喜,來到巷口買了兩塊雞排,一塊給我、一塊給自己。撕開表層的肉,露出淌汁的骨架,我們大口吃肉!雞肉超級超級嫩,直接就滑入嘴中,每一塊都有油水,一點點都不柴!
真是的雞肉很入味,雖有點辣,但葷的就是要辣才好吃,有點五香調料味!
泉州小吃——羊公巷雞排就這樣叫響了小巷。
那時候,我住在西街,楊同學的家在羊公巷,我和楊同學是最要好的朋友,經常週末去他家做作業和玩耍。這條小巷雖然不繁華,甚至有些老舊,但對我來說;這裡承載著童年友誼和記憶,是那段難以割捨的歲月。正是尋訪這條小巷,觸摸歷史增長見識,我看到了小巷深處有風景。如今,我雖已年過古稀了,但從楊同學的身上,我看到了祖孫倆的快樂時光,感受到有一種愛叫隔代親,讓人愜意生活的幸福。
八街九陌。走出羊公巷,我依然會記得這條小巷裡的雞排和人間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