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森:華教改革迫在眉睫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4日 01:33
上週有馬來西亞教育界人士來訪,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對大馬華教的成功讚不絕口,既羨慕大馬的教育環境,又佩服該國年輕華人日常能以流利華語交談,成為大中華地區以外,華語最為流暢的地方。
其實,大馬華人佔該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我們菲律濱的華人,卻只佔不到2%,兩國的差異太遠,實無法比擬,大環境使然,所以不能照搬大馬那一套方法。而且大馬是以犧牲該國華人的政治權益,才換來政府對華教的補助,實在不足取。
菲律濱自從僑校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菲化以來,華教事業便一落千丈,一些年輕華人通通不會講華話,連閩南語也講不好;除了一些新僑家庭外,年輕人基本日常講的都是菲語,菲化程度嚴重。若想要恢復華文的水準,除非能爭取到以前僑校的地位,別無他途。
目前的年輕一代華人,估計有九成以上不會講華語或普通話,能講閩南語的也只有五成,而且人數正在急速減少當中。
這固然是因為漢字難學難記的緣故,外在因素與教學方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外在環境很難改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教學方式。
過去菲律濱的華教採用台灣的國語注音,使學生們增加了一種負擔;應該全面改用漢語拼音,至少學生們不會寫漢字,也可以用拼音把句子拼寫出來,這點多數華校都在做了。
另外也可以用簡體字,減輕漢字難寫難記的毛病,讓學生們認得繁體字就夠了,切莫要求他們寫;教材宜以口語和會話為主,一改過去死讀默念的方式,通過學生們的對話,來提升教學水平;再利用電腦打字,過去複雜的漢字,便顯得容易了。
考慮到學生們要學華語與閩南語兩種語言,是否可將閩南語拉丁化,用羅馬字母書寫。這是無可奈何之舉,一來可以改變閩南語沒有文字的困境,二來方便推行閩南語的書寫與大眾化,因為拉丁化容易學習,使廣大菲華社會的年輕一代,都能用閩南語寫字,不再需要用英菲語;甚至可以將之國際化,使來自不同國家的閩南人,用拉丁閩南文字做溝通。
另外一個問題是難以找到華文師資,菲華社會畢竟是以經商為主,所謂好男不教書;華文老師那麼一點薪資,怎麼可以養家糊口?這就需要向海峽兩岸的政府求助了。譬如聘請大陸的老師,以及台灣服替代役的役男幫忙,不過台灣現採用募兵制,不知能否找到役男。
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學中文可說是世界潮流,菲國的一些國際學校,也紛紛教起中文。我們的華教事業如何能落後於人呢?大家應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務必把華教搞好,避免讓年輕一代再菲化下去。
華教事業傷腦筋,漢字學習最勞心,
師資難找是問題,教材編排亦吃緊,
若無實習大環境,用功努力白費勁,
只能看著下一代,遭受同化空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