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賀彥豪:泉州西街古巷紀事 在古巷邂逅舊時光

2025年04月04日 01:3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4月04日 01:32

  小時候,從西街我的家向東走三五十米,就是台魁巷。走進台魁巷,一眼就可以看到一棵枝葉茂盛的“白來葉”老樹,緊挨著一座老房子生長,鬱鬱蔥蔥,粗粗的樹幹頑強地從地上伸出,一步步向天空擴展綠色的空間,然後將許多粗枝大葉,橫斜在巷子兩邊的厝頂,如巨傘給人遮陰擋雨。你可以想見,這棵“白來葉”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艱難地生長,才長成這般粗壯,可是需要多少韌性和毅力呵!

  走進巷子,看見這棵“白來葉”樹,總是讓我想起許多往事——

  就在巷口的老樹邊有一座老屋子,卻是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保和堂白塔疔膏。老輩人都知曉台魁巷的“保和堂”,這是治療癰疽疔癤的白塔疔瘡藥膏,曾經是老泉州人的一味靈丹妙藥,至今在東南亞華僑中仍頗負盛名,無不令泉州人自豪。但我知道“保和堂”藥鋪店主原來是個瘦小老者,面目清,八字鬍髭,外表活像一個辦理文牘的師爺。他是專治外科,跌打損傷、生瘡症都行,很受患者青睞,特別是蔡清後代祖傳秘製的白塔疔瘡藥膏。有一年,天氣比較炎熱,我的頭上啥時生了熱癤,俗稱“爛桃”。其疼痛不堪,行動不便。母親就到台魁巷口買了白塔疔瘡藥膏貼上,沒幾天功夫,“爛桃”便消去了,不痛不癢,很快也就好了。

  藥到病除,效如桴鼓。訪保和堂,還得說起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別號虛齋,明晉江人。他與西街台魁巷有過“程門立雪”之緣。當年,他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李廷機、張岳、林希元、陳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員,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甚至歸家養病期間,他在泉州清平鋪樓上(即西街台魁巷內)潛心著述,寫成《 四書蒙引》,也在泉州開元寺講學。後來,蔡清成為明代理學的代表人物,且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但後輩人沒有遵從父命去謀取功名利祿,而是深入民間搜集藥方,經過世代傳授秘製,保和堂“白塔膏”在閩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既然命運選擇了懸壺濟世。現在這家“保和堂”藥鋪還在,門口掛著“保和堂”的紅字招牌十分醒目,有個老婆婆仍然每天守著空蕩蕩的時光,偶爾也會有人光顧店舖。

  在我的記憶中,台魁巷不長,小巷縱橫交錯,曲裡八彎,不熟悉的往往走錯路。一直走一百外米,巷中有座奇仕宮,裡面供奉著專事婦女生育、兒童健康的奇仕媽祖,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這兒香火繚繞。每當金光燦爛的曙光從天邊傾瀉而下,把一條小巷照得透亮。奇仕宮口旁邊有一條長石凳,住在小巷周圍的老人都喜歡來這裡聊天,三三兩兩的坐在石凳上曬太陽,一直坐到月色朦朧。小時候去奇仕宮口玩耍,偶爾坐著聽這些老人講古論今:無非是哪家娶媳婦,哪家兒子做生日,哪家老人去世,每個人的心裡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你剃了個頭,他穿了件新衫,都是老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不知誰起的頭,然後他接著講,什麼三國、水滸梁山好漢;紅樓夢、十三金釵佳人,一出無頭曲,斷斷續續將一段故事講完。有時講古人講到激動處會敲桌拍凳,不知道的以為在吵架。而聽的人,閒著就捲上一支煙,深吸一口,然後從鼻孔裡冒出來,那一縷裊裊青煙就這樣隨著琅琅的笑聲飄向雲外。天長日久,這裡便成為話仙講古的好所在。那時候,我經常擠在大人身邊湊鬧熱,有時聽不懂會問:“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大人就摸摸我的頭殼,說:“孩仔人有耳無嘴,好好聽,以後就知道。”生活跟放電影不一樣,沒有佈景,沒有序曲,不需要導演,也不需要台詞,裝腔作勢給誰看,他們只需要簡簡單單的過日子,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

  走到巷尾,是大寺後,有一片龍眼樹林。每天放學後,孩子們吆五喝六地在那裡捉迷藏,玩丟煙盒。每當龍眼熟了,我們就偷偷爬上樹摘龍眼吃,那多汁脆嫩的東壁龍眼;那甜甜的味道,珍藏著我童年多少快樂,多少甜蜜的夢想呵,長大後,那甜蜜的夢仍留下我的眷戀。

  幽幽古巷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與智慧,正如教育家史蒂芬·斯賓得所說:“歷史好比一艘船,裝載著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