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鴻:人生的最佳狀態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12日 22:59
有人說,人生的最佳狀態是活得長、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我認為確實是如此。
但要活得長、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並不容易。
活得長,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能實現的。據統計,在全球範圍內,每100個人中只有大約8個人能夠活到65歲以上。在中國,人均壽命超過70歲,男性大約74歲,女性大約80歲。壽命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戰爭、地震、火災、颱風、洪水、疫情等,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光是新冠疫情,3年內就導致全球超1300萬人死亡; 還有意外事故,如車禍、飛機失事等,也是壽命的潛在威脅。據聯合國稱,每年全球死於道路交通事故的有約125萬人。影響壽命的因素複雜多變,難以預測和避免,所以才有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的感歎。當然,經濟條件、生活環境也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良好的經濟條件意味著更好的生活質量和醫療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延長壽命,所以香港、北京、上海的自然環境雖不如雲南、廣西等,但人均壽命卻更長。
病得晚,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有些人由於基因強大,對多種疾病有抵抗力,即使少運動、抽煙、喝酒、熬夜,也不容易得病 ; 而有些人雖然生活得循規蹈矩,注重養生,則因為基因缺陷,因遺傳早早就患上先天性疾病,或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我一位同事,其父肝癌去世,他和弟弟也因肝癌英年早逝。
老得慢,這也和生活環境、經濟條件有關。一般來說,底層的勞動者因整日操勞、生活艱辛會比生活逼裕的人老得快,但又不是絕對的,在這方面心態顯得很重要。樂觀的人,老得慢,在貧窮山區,也有百歲老人,他們憑著好心態,對生活泰然處之、悠然自得,故老得慢,活得長。而有些有錢人,則因為錢奔波、煩惱太多,反而老得快。
死得快,在泉州也叫“好死”,意思是死前不受病痛折磨,死時沒痛苦或少痛苦。死亡是生命的終止,人們忌言死亡,但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自然規律。拋開那種自我了斷的死亡,人老了,面臨死亡,是死得快好,還是死得慢好?相信絕大多數人都願意死得快,而不願意遭受各種痛苦折磨慢慢死去,同時拖累家人。活著,就要有質量地活著,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巴金在病重之後被迫長時間接受各種“治療”,躺在病床上,身上插著許多管。他說: “長壽是對我的一種折磨”。瓊瑤丈夫平鑫濤昏迷不醒時,瓊瑤不同意給他插管延續生命,平鑫濤的子女卻堅持要插管,瓊瑤不得不妥協。儘管平鑫濤清醒時,交代當他昏迷不醒時,不要給他插管,最後還是不能如願。
那麼,人世間有沒有活出人生最佳狀態的嗎? 當然有,我母親就是。我母親享年92歲,年邁時除高血壓、記憶力衰退外,並無大病。逝世那天,還走到客廳坐在沙發上,和我妹妹聊天。因心力衰竭,聊著聊著,妹妹發現母親有些昏迷,便打電話給我們。當我們6個子女除1個在香港外全都趕到後,母親就沒有痛苦地走了。這就叫有福之人!
但願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人生最佳狀態!
(201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