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鷺鶯:大美不言(四)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09日 00:10
故宮“鎮殿之寶”——清代《翠玉白菜》與梵克雅寶一件1971年鑲嵌祖母綠和白鑽石的印度風格項鍊以及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18世紀水晶雕琢配以染綠象牙底座的如意三足花瓶同台,共同演繹綠白相襯的清美。
這個特展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那些精典藏品,更是由以“未來考古學”理念著稱的日本建築名師田根剛帶來的沉浸式“舞台場景”:借助光與色彩,打造一條尋夢的參展路徑。不僅每件展品有最佳高度的檯座、支架,還精心設計了多個立體玻璃展示空間讓觀眾可以環形穿梭,近距離觀賞藝術寶物的全貌。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以年鑑為跡的作法,“大美不言”特展幾乎都是以三件一組呈現:包含了珠寶,陶瓷、玉石、傢飾、服飾、雕塑、鐘錶等。超過260件藝術瑰寶,被巧妙地重新組合,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東西方美的對話。
剛步出特展館,轉身又被旁邊“看得見的紅樓夢”主題展吸引過去。
《紅樓夢》離不開“情”:親情、愛情、友情、主僕之情。情又與“人”之間的互動緊密絣織。人又透過“物”的點綴,顯得立體而有溫度。“物”,讓小說有了畫面,成為看得見的《紅樓夢》。
——以上是展覽的“前言”。
由這個思路牽引,我們從一組組以小說內容文字為導覽背景的玻璃展窗,欣賞了許多罕見的故宮珍藏(或該理解作:故宮珍藏品配合了小說描寫的場景)總之,以歷歷在目的“物件”來解畫小說,我們好像看見了那段消逝的年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直至閉館的廣播響起,才發現只逛了部份展館,而外面的暮色已開始顯現。
次日清晨,準備利用所剩的半天時間重返昨晚流連過的萬華夜市周邊,對這個早年人稱“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曾經盛興的台灣三大港口之一、也是台北最早的發源地萬華市區作個走馬看花的探視。
我們的住宿酒店旁,萬華火車站大堂有個可步行到對面市中心的出口。
路上經過萬華區政府,大樓對開有個小公園。園中休閑亭石凳上幾個看來剛睡醒的街友(露宿者)正接受一位帶著拉桿車的熱心人為他們派送免費的早餐。
外子是個看見傳統菜市場就想往裡鑽的偽“地膽”。在公園周圍的小巷溜躂中遇上了一個與故鄉老家門口傳統菜市十分相像的“東山水街市場”,竊喜之餘豈可“過門不入”?
當我們兩手提著碩大的“綠寶釋迦”和“黑金剛蓮霧”從市場走出來,意外發現幾步之遙就是著名的“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的官方“年齡”已有二百八十六歲,是明清時期“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來台墾植時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來族人漸增,遂於清乾隆三年(1738)合資興建“艋舺龍山寺”並同時恭迎福建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供奉。
雖然有點冒昧,我們還是很小心地將手上提著的物品先分裝、整理好,才虔誠地跨進寺門。
寺內景像有點出人意表:所有的過道、左右廊、前後殿,到處坐滿了自帶矮凳手捧經冊的善男信女。眾人隨擴音器傳出的大殿正在進行中的早課誦經文齊聲唸禱。晨鐘木魚,肅穆梵音裊繞在寺院精雕細琢的歇山重簷上。
我們靜靜地沿著寺廊轉了一圈,發現有好些像我們一樣的觀光客,也都自覺默默地從旁圍觀,與參與晨課的信眾互不相擾。
回路上又一次經過之前的小公園。先前的露宿“街友”已捲鋪蓋走人,不見了蹤影。公園於是恢復了應有的樣子。
從萬華火車站抵達桃園國際機場要比想像容易。一小時內我們已抵達機場大堂。
登機過道的LED燈飾打著網紅歌曲《在旅行的路上》*的歌詞節錄:
有個熱情的地方叫台灣
雲海圍繞阿里山
晨霧透著光
幽靜日月潭
傳說誕生的地方
剎那間,這一路遇見的所有美好彷彿都一一回到眼前……
2024/12/28 寫於台北歸來
*附註:《在旅行的路上》作詞方文山和譜曲、演唱歌手徐佳瑩都是“花蓮囝仔”。(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