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鷺鶯:大美不言(二)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5年01月06日 23:52
南投日月潭明鏡似的湖水無意外地青藍如故,前來乘遊船觀光的人也依舊不少。然而,當年著名的湖邊“行宮”“涵碧樓”、沙巴蘭山上的“慈恩塔”和湖心亭“金盆阿婆茶葉蛋”的前世今生卻也隨著風雲變換,成了船老大口中某種世事變遷的隱喻。
因為台中的意外停留,進山的火車線路也難預先確定。我們於是決定放棄去阿里山,轉而選擇沿東海岸線一路北上。
清晨我們頂著細雨從花蓮市區主幹街中山路往東走到底。穿過昨晚鬧騰了一整夜眼下顯得疲憊不堪的東大門夜市。空氣中一股淡淡的溫潤氣息催促我們加快了腳步……跨過一道長長的橫跨多條橫向車路的高架棧道,此時已能清晰地聽見浪濤的低語和聞到海的味道。荒草萋萋的木棧道此時空無一人。一座帶著墓碑的墳塋孤寂地立在雨中的棧道邊上。墓碑有點殘舊,上面的兩張遺像也有些模糊……湊近細看碑文:竟是紀念兩位早年為拯救海邊遇溺遊客而犧牲性命的花蓮少年。或許人們已逐漸忘卻了他們當年的義舉,但捨己救人,將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自己從小深愛的故鄉大海,不啻也是一種大愛和榮歸。
攀上濕漉漉的棧道觀景台高處,身後暗黑的山巒層層疊疊,山頭水霧縈繞,像一幕背景剪影將平地上的雨中花蓮小城襯托得像迷濛的海市蜃樓。前方是無邊無際的茫茫太平洋。滔滔海浪捲起一波波白浪,海浪像母親勤快的手,將從太平洋各處收集到的不知來處也難於辨別屬性的漂浮木,不斷地堆積到花蓮海岸。成千上萬的漂浮木像無數巨型的珊瑚殘段,覆蓋了整片沙灘……岸邊一位踩單車來看海的老人,將單車靠在一旁。敞開衣襟,面朝大海,臨風叉腰,站成一幕唯美的電影畫面;幾個埋首於漂浮木間“尋寶”的藝術家身影好似也正身體力行,與大海共守一個海枯石爛彼此付託的承諾。
海岸邊的花蓮市區,生活也是恆常而平靜的。簡單數得出的幾條街巷。帶著騎樓的低矮樓房窄窄淺淺地開著各種飲食店和生活必需的百貨雜物鋪。市區僅有的兩間洋快餐店,也只能從豎立在騎樓外大大的字母標誌辨認。那天黃昏避雨,躲進其中一家。此時大約是對街國中的放學時間,好些穿校服的孩子結伴而來。沒有高聲喧嘩嬉鬧,倒是各自在點餐機下了單,然後三三兩兩坐在在一起,邊吃邊滑手機邊聊天,直至窗外的夜色降臨、街頭舊式店舖的霓虹招牌亮起還不捨得離去……突然有些感概:這些在世外桃源般依舊保有淳樸且充滿鄉土人情味的小地方花蓮出生長大的孩子,何等有幸!從小有鄰居發小可以一起結伴上學、一起在放學後待在麥當勞瞎聊天而忘了回家(其實家就在附近的某個街角)一起無憂無慮慢慢長大。將來無論他們去了哪裡,都有鄉可回、有情可依、有舊夢可尋。且還有大街盡頭那一片觸手可摸到心跳的美麗太平洋海岸。
儘管那位帶著原住民口音的酒店前台小哥一再耍手擰頭說太魯閣“不行去,關掉了,地震後都關掉了。”為不枉此行,我們還是想方設法搭公交車自己去了。那裏真的封了大部分的行山道,只開放一段較為安全的山林棧道和從遊覽車觀賞山腰上開鑿出來險象環生的東西橫貫公路和盡頭鮮紅色中式牌坊標識。走在棧道上聽鳥鳴猿啼,再從旅遊中心視聽室觀賞一部太魯閣地理實況空拍紀錄片,以視覺感官去領略氣勢磅礡的太魯閣山脈和各處不同景點的秀麗的風光。終也算親歷其境,瞭解到“太魯閣”其實更像美國加州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是一片自然山林風景區。“太魯閣”(原住民Turuku、Taroko的音譯)從來沒有、也不是“閣”。
這一路引領我們跨縣過市的是準點便利、舒適乾淨又予人安全感的台灣鐵路火車(簡稱:台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