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深滬鎮海宮與「送王船」

2024年12月09日 23:5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2月09日 23:55

  2020年,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文化活動,“送王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晉江市深滬鎮鎮海宮是該項目申報文本中相關代表之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乃至馬來西亞、菲律濱、印度尼西亞等國都有不少鎮海宮,深滬鎮鎮海宮能作為該項目申報文本中相關代表之一,可見其之歷史悠久、卓爾不群。

  近日,筆者與幾位朋友來到深滬鎮海宮。鎮海宮坐落於深滬灣畔的華峰村,面臨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晉江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深滬古港在百舸爭流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商貿及民生的輝煌成就。深滬人以海為生,和大海有著千年的不解之緣。鎮海宮原名“樹王公宮”,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該地林木繁茂,海底森木歷經千年變化,在當地形成樹神信仰,民眾將樹頭製成一尊樹王神像,並在海邊建起廟宇,名曰“樹王公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農曆四月十八,深滬灣海上漂來一艘“王船”,當地人看到船裡設有香案。供奉新大巡王爺神像,並有敕書後,認為是“王爺出巡”,暫將神像寄奉在樹王宮中,擇日再送出。而在他們要將船送出時,王爺船在海上兜圈後又掉頭返回,人們就將船留在了樹王宮,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拓建“樹王宮”後,稱“寮內新宮” ,後易名為“鎮海宮”,並將四月十八定為王爺的生辰日。如今的鎮海宮於1976年重建,1979年竣工;1994年正月動擴建,次年落成並舉行開光大典,不僅有深滬當地的信徒,還接受中國台灣、香港、廣東、泉南等地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同胞的供奉。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王爺生辰日從農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日為高峰期,期間海內外謁祖晉香團入宮朝拜有上萬人次,鎮海宮都會擠滿香客,宮前的民俗活動更是輪番上演。

  鎮海宮廟宇建築群體雄偉壯觀、莊嚴肅穆,規制為五開間三進雙護厝,門匾“鎮海福地”系全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書。前殿供奉玉皇大帝,主殿供奉代天巡狩王爺公,兩邊配祀黑白無常,左廂供奉樹王公、土地公,右廂供奉夫人媽、青王公;左側護厝塑有十二位代天巡狩神像,或黑鬚長髯、或廣額方頤、或擐甲執兵,或秉笏披袍,無不彩繪艷飾,栩栩如生。後殿加蓋二層,中祀閻君公,左祀觀世音菩薩、文昌公,右祀城隍公、什王公。修建後的鎮海宮主體系磚石木結構,為歇山頂體式,呈五開間三進又文護翼佈局,輔以船公殿、迎賓樓、山門、東西二戲台、左右二涼亭及廣場等。鎮海宮廣場兩側分列石雕群像,北側為“廿四孝”,用以昭彰中華秀道德文化;南側為“八仙”,其形象或莊或詼,惟妙惟肖,平添稚趣,楹梁間綴滿對聯與匾額,異彩幼呈,其中,不少出自我國台灣或海外,從中可窺海峽兩岸及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風貌。

  鎮海宮廣場有一艘仿真“王爺船”。船頭正面裝著一個獅子頭,船尾正面畫著龍。“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最早是閩南人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通過一系列祭祀儀式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中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送王船” 要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儀式依序包括立桿升旗、安棧、安龍眼、立桅、進水、請帆、王船出棧、游境、安位、化吉等。

  深滬鎮海宮建築群氣勢恢宏,莊嚴肅穆,薈萃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廟宇前簷深滬灣,海潮澎湃,海風拂面,不僅是一處禮神敬佛寶地,而且是一處旅遊觀光的勝境。“送王船”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流的生動例證,傳遞著人們對先輩不畏艱險、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傳承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體現著泉州人向海而生的拚搏精神。

  (2024年12月8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