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泉州味蕾上的美食傳奇姜母鴨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10月29日 23:21
在泉州這座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城市中,有一種美食讓人魂牽夢繞,它不僅讓味蕾盡享狂歡,更承載著泉州人心中那份深深的鄉愁與記憶,這便是泉州的姜母鴨。一提到這道菜,泉州的大街小巷似乎都飄散著那股獨特的香氣,令人心馳神往。
一、姜母鴨:味蕾的極致誘惑
想像一下,在泉州的老街巷尾,一個熱氣騰騰的砂鍋正燉煮著誘人的姜母鴨。導遊們總愛拿這道菜來考遊客:“你們知道姜母鴨是用公鴨還是母鴨嗎?”其實,這裡的“姜母”並非指鴨子的性別,而是指那三年以上、辛辣濃郁的老 姜。在閩南話中,老豬被親切地稱為“姜母”,它才是這道菜的主角,鴨子無論雌雄,在這薑香四溢的鍋中都能找到最佳的歸宿。
二、宮廷御膳的傳奇變身
姜母鴨的歷史悠久,據古籍記載,這道菜原為宮廷御膳,由商代名醫吳仲所創。他用麻油、燒酒再加上薑燉煮鴨肉,滷汁鮮香味美,甘甜中帶著一絲辛辣,食之提神養氣,血氣通順。後來,這道菜的做法流入民間,在泉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逐漸形成了獨具泉州特色的風味。
三、姜母與番鴨:美味碰撞的火花
在泉州,姜母鴨的製作選材極為講究。陳年老豬,一片片明黃誘人,攤晾在空氣中,水分逐漸蒸發,薑黃素濃縮在薑片中,積蓄著無窮的能量。製作姜母鴨時,無需太多花哨的技法與複雜的調味。半乾的老薑片鋪底,醃製好的整隻鴨子放于砂鍋中,加入鹽、麻油,再輔以60度的高度白酒,激發出食材本身的鮮味。爐火燃起,一鴨一鍋,姜母鴨在砂鍋中慢慢燉煮,逐漸完成它的美味蛻變。
而採用的鴨子一定要用番鴨,這是泉州人眼中的“正番鴨”,它們胸脯線條隆起恰到好處,皮脂不膩,豐腴正當年。番鴨原產于中南美洲,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就被瑪雅人馴化飼養。後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番鴨被傳播到世界各地,並于清代康熙末年傳入中國。
四、番鴨的傳奇之旅
番鴨的傳入與推廣,不僅豐富了中國的家禽品種,更在飲食文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清代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可能是最早提到番鴨的筆記文獻,其中詳細描述了番鴨的外貌特徵和習性。而康熙《平和縣志》則是最早記載番鴨傳入福建的文獻之一。
番鴨的傳入方式多樣,既有西洋商人以商舶從西洋載至中國,也有華僑從南洋一帶引進或帶回。這些番鴨最早被飼養于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台灣、浙江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番鴨逐漸在中國南方地區推廣開來,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家禽品種。
在閩南地區,番鴨的吃法更是多種多樣,號稱沒有一隻鴨子可以活著離開閩南。無論是泉州的石鼓白鴨湯、嫩鴨米粉,還是廈門的鴨肉麵線、鴨肉粥,都離不開番鴨的身影。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味蕾,更讓人們在品嚐中感受到了閩南地區的獨特文化和風情。
五、泉州與台灣:姜母鴨的美味傳承
姜母鴨不僅深受泉州人的喜愛,還隨著泉州人“唐山過台灣”的腳步,傳到了台灣乃至海外。在台灣,姜母鴨的做法又有了新的變化,加入了米酒、麻油和中藥配方,成為了台灣坊間姜母鴨的原型。而廈門的姜母鴨則保留了泉州的傳統做法,同時又受到了台灣姜母鴨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泉州,鹽鴨只用老薑、水與大量的鹽覆蓋鴨身,以炭火慢燉兩到三小時,做法雖然為收乾汁,但不上醬色。而在台灣,姜母鴨必備元素是公的紅面番鴨、麻油、老薑、米酒和中藥,再加上一隻砂鍋與旺火燉煮,看起來黑紅誘人。廈門的姜母鴨則是老薑片、麻油、料酒、香料跟鴨肉一起瓦煲悶煮,直到醬汁收乾,看起來黑亮誘人。
六、泉州味蕾上的美食傳奇姜母鴨
姜母鴨作為泉州傳統名菜,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全賴其獨特風味與精湛製作工藝。它不僅僅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更是泉州人珍視的文化遺產。當人們品嚐這道菜時,不僅能享受其美味,更能深刻感受到泉州獨特的歷史風韻與文化底蘊。
如今,泉州已成功申報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因此聲名遠播。而姜母鴨這道美食,就如同泉州的一張名片,向世界展示著這座城市的魅力與風情。在泉州,姜母鴨將繼續以其誘人的香氣與獨特風味,講述著泉州人的故事與傳奇,讓每一位品嚐過它的人都能感受到來自泉州的甜美與溫暖,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