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龔健:廈門中秋搏餅起源新探(上)

2024年09月19日 00:2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19日 00:20

  一

  中秋節博餅,是閩南尤其是廈門一帶特有的歲時風俗,但關于它的起源,迄今未有定說,專家們做了多方探討,總的說來,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是以楊恩溥先生為代表的,鄭成功部將發明說。其主要觀點是,340多年前,鄭成功屯兵思明州(廈門),兵部部將洪旭等為了寬釋將士遠離鄉井思親之情,激勵兵士立壯志以利逐荷夷收復台灣。明永歷十三年(公元1659年),他與兵部衙堂屬員巧制中秋會餅。

  會餅63塊。這數字根據“三多九如”。九是吉利數。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之數。九八“七十二”是親王所用。鄭成功封過延平王,故用七九“六十三”之數。玩會餅與其他賭博的骰點不同。擲“天九”的次序是天地人(614點),玩會餅卻倒過來是人次之。這與明代稱朱明有關。所以將6顆2、3、5、6點稱6博黑,沒出現紅4點或“四進”時叫罰黑,都寓意不讓清小子得逞。因為黑即青,青與清諧音。

  二是以張宗洽先生為代表的,從文獻的角度則持反對意見。其觀點是:幾部記載鄭成功歷史的書籍,如《先王實錄》、《海上見聞錄定本》、《閩海記要》、《台灣外紀》等都找不到洪旭發明博餅的任何記載。地方志上,乾隆時出版的《鷺江志》,《嘉禾名勝記》,道光時出版的《廈門志》,民國時李禧等人編纂的《廈門市志》、江煦編輯的《鷺江名勝詩鈔》和伍遠資的《鄭成功的傳說》等廈門耆宿的著作,均沒有片言隻語談到洪旭發明博餅之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廈門志》卷十五風俗記,專門記載廈門的歲時風俗,十分詳細,但在中秋一節中,只記載說:“街市鄉村演戲,祀土地之神,與二月同,春祈而秋報也。夜薦月餅、芋魁祀神及先,親友相饋遺。”由此可見在道光時,廈門只有吃月餅、互相饋贈月餅,而還沒有博餅的風俗。這可以證明,廈門中秋博餅的風俗,可能是道光以後才流行起來的。

  張先生認為從情理上分析,洪旭不可能發明博餅的遊戲。風俗的興起和流行,必然要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以及人們的思想。洪旭是個武將,如果要發明一套遊戲,讓將士們娛樂一番,以釋鄉愁,那所設的各種餅,恐怕應該是:班官、營將、警尊、提督之類。更值得考慮的是,鄭成功是秀才出身,連舉人都沒考上,但憑他的卓越才能,以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他部下的舉人進士多的是。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博餅遊戲中,一秀是最小的,洪旭是斷不敢譏笑鄭成功的秀才出身,故是不可能的。

  雙方的的焦點,在于唯一的文字記載,乾隆進士錢琦的《台灣竹枝詞》,詩云:“玉宇寒光淨碧空,有人覓醉桂堂東,研朱滴露書元字,奪取呼盧一擲中。”詩後註釋:“中秋士子歡聚,制大餅朱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奪得之,取秋闈掄元之兆。”

  張先生認為,從該詞,以及清康熙年間蔣毓英所編的《台灣府志》卷六載:中秋是夜士子逆為燕飲賞月,制大餅一塊,中以紅朱塗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以及福州詩人鄭大樞于乾隆初赴台灣,所作的“台灣風物吟”中:“奪彩掄元唱四紅,月明如水海天空。”來看,台灣讀書人在中秋確有博餅的習俗,中秋過後要舉行“秋闈”會考,士子們玩博餅,預卜考試能否奪元。康熙和乾隆時玩的博餅規則和我們今天流行的,看來有同有不同,同的是誰擲出四紅(骰子中有四粒都是紅色的四點),誰就算奪得狀元,不同的是,當年只設一個大餅,餅上用朱紅寫一個“元”字,而沒有什麼一秀、二舉、三紅、四進、對堂這些名堂。事物總是由簡單而日趨繁雜,所以張先生推論,現在的這個搏法,肯定是康乾以後才發展形成的。

  而楊先生則認為,該詞恰恰是鄭成功部將發明博餅的證據。博餅是從鄭成功那裡流傳下來的,要不是施琅統一台灣,錢琦就不知道台灣中秋有這種博餅遊戲。再說清朝是殘酷的文字獄時代,誰敢搞褒朱明貶滿清的遊戲來歡度中秋。鄭成功是燒過青衣,由此斷定,玩會餅不可能出于鄭成功的軍中,是不妥的,鄭成功一向是崇文尚武的。少年時鄭成功隨鄭芝龍出海,船裡琴瑟和鳴,船外百舸爭流,鄭成功只顧看書,芝龍有意出一上聯:“百舸爭流,櫓速不如帆快。”聯語諧音隱含:周瑜的謀士魯肅不如劉邦的武將樊噲。成功放下書本對曰:“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諧音指宋代狄青;不如協助劉邦完成大業的文官蕭何。鄭成功如不崇文,萬石巖怎能會有“鄭成功讀書處”呢?再說,古代科舉有文有武。今洪本部有條小街叫外較場,就是當年鄭軍選拔武子的場地。詩人丘逢甲給鄭成功寫的祠聯:“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江山,為天下讀書人頓增顏色;驅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業,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說明鄭成功一生是崇文尚武的。(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