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宋春來: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2024年09月17日 23:3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17日 23:39

  月到中秋分外明。臨近中秋,這時候讀一讀與明月有關的古詩,也蠻有意思。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首。

  明月何皎皎

  作者:無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拙意譯如下:

  明月為何這般的皎潔明亮,照進房子來了,還透過絲織的床帳,照到床上來。

  想著一些事情,很讓人憂愁而無法入睡,於是我隨手攬起衣服披到身上,在房子裏來回走動。

  外面的世界也許很精采,可也很無奈啊,怎比得上家裏好呢?還不如讓我儘早回去呐。

  惆悵中,我乾脆打開房門走了出去,可環顧四下,心中只有彷徨。只見月光滿地,夜涼如水,滿懷愁緒又能向誰傾訴呢?

  抬頭仰望了一下明月,我想我還是回到房裏去吧,我的眼淚水早已止不住地流了下來,還打濕了衣裳。

  關於《明月何皎皎》此詩的主題,有人說是寫女子盼望丈夫回來的;有人說是寫遊子思歸的。筆者認為,從全詩的情調看,比較像是寫遊子思歸的。這首詩的離愁,和很多寫離愁詩一樣,也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裏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後來南朝宋辭賦家、詩人謝莊(421-466)《月賦》中也有這種情緒:“……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共明月;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佳期可以還,微霜沾人衣!”詩人說,與美人相隔甚遠而無法相見,千裏共有的明月可以傳遞彼此的資訊,也算稍稍慰藉相思之苦,可距離終究是無法超越的,所以要趁著時光尚好時回去。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是寫遠客思鄉之情,月光的皎潔,詩人迷離恍惚中疑是地上霜,可見季節的寒冷,詩人飄泊他鄉是這樣孤寂淒涼。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對於詩中的主人公來說,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開頭也許是有一絲興奮掠過心頭的。隨即他又憂怨起來,於是才有這“何皎皎”,為何有這麼美好的月色照到房裏來,那明淨的清輝甚至也透過了薄薄的羅帳照到了床上。這會使他更傷感。這時候夜已深沉,他還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這就是“憂愁不能寐”。他怎麼也睡不著,於是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這說明他早就醒了,或者說根本沒有入睡過,顯然他心中一直在想著什麼,而且憂愁很深。“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是他的喃喃而語,旅行在外,雖說有快樂,其實是苦中作樂。“客行”指外出遠行,也即遠行在外的遊子,外面的世界也許很精采,可外面的終究是外面的,怎麼也比得上家裏好吧,還不如儘早回去!但此時此刻誰能聽得到遊子喃喃而語?他滿腹的愁思又能向誰訴說?古樂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可又有什麼用?抬頭仰望明月愈久,而憂愁愈增,月亮畢竟難以排解相思之情,夜涼如水,還不如讓我回到房屋裏去,可不爭氣的淚水早已止不住流了下來,還打濕了衣裳。

  《明月何皎皎》全詩共十句,詩中通過人物活動的細節來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這首抒情短詩,仿佛信手拈來,妙似天成,也像一段引人入勝的白描小說文字,卻能夠表現如泣如訴,感人至深的相思之情,可見作者之高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