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香港仔:增居屋供應有利改善置業階梯

2024年09月17日 00:4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17日 00:42

  現屆政府致力提高房屋供應,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繼日前公布公屋“幸福設計”指引,務求讓基層市民住得舒心健康後,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再證實,政府有意於未來10年調整資助出售房屋和出租公屋比例,逐步增加居屋供應。有關計劃顯示政府在解決香港住屋問題開始着眼全局,有助扭轉居屋長期供應過低而導致置業階梯斷裂,年輕人向上流動積極性不足的頑疾,是走對了方向,有助激活社會動力,值得支持。

  香港住屋問題千頭萬緒,過去一段時期政府不時推出“夾屋”、“置安心”、“綠置居”等眾多計劃,惟成效有限。現時公屋、資助出售房屋以及私樓比例是5:2:3,何永賢表示政府已開始研究在10年內逐步加大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但不會一下子轉得很大;房委會上年度售出9,200個居屋單位,今年度售出7,100伙,未來5年每年平均會提供約7,000個居屋單位。相對穩定的居屋供應,對過去一段時間因停售而導致居屋供應過低,被排斥在置業階梯之外的市民是個好消息。

  有意見認為,傳統上,居屋是香港置業階梯和社會向上流動機制的重要一環。居屋供應過低,造成過度依賴公屋政策解決住屋問題,容易產生公屋讓人越來越窮和越來越懶的錯覺,不利營造社會整體積極向上的氛圍。當原本有一定能力的市民,因居屋供應不足而轉向公屋,雖短期可成為“人生贏家”,卻完全享受不到資產增值的機會,於是出現了為維持居住在條件優於“納米”私樓的公屋“舒適圈”,不惜拒絕升職甚至要求公司減薪的“躺平”心態。久而久之,公屋流轉性變差,並無形中成為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阻力。

  因此,要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必須具有全局思維,在加快公屋建設,協助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市民解決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時,也要確保讓這些家庭具有向上流動的誘因。居屋要能提供安全健康的居住環境,居住條件優於公屋,又能以競爭機制促進私樓的自我完善,長遠有利保持市民逐步改善居住,提高社會階層置業階梯的暢通,有利鼓勵更多各階層市民進入職場,爭取優質職位和工作,通過個人努力改變命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