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淳:菲律賓華人社團民俗文化研究(二)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9月10日 00:17
2、華人社團組織的背景
據史料記載,華人來到菲律賓,可追溯至宋朝。到明朝時期,華人移居菲律賓的人數逐漸增加。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統治菲律賓後,西班牙殖民當局對中國人採取了極端排斥和岐視的態度。從1603年到1820年,中國人在菲律賓受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六次大屠殺。1766年和1769年,西班牙國王兩次頒佈法令,要求將中國人全部驅逐出菲律賓。到了1778年,新任菲律賓總督巴斯科(Basco)推行了他振興菲律賓經濟的計畫,為了利用中國人開發菲律賓群島,巴斯科(Basco)改變了對中國人限制、排斥的政策,放寬中國移民。1850年西班牙殖民菲律賓總督頒佈法令,鼓勵莊園主和種植園主輸入中國農民勞工。而此時,在中國的閩南地區,遭受連年的戰亂、災荒迫使大量沿海居民到海外謀生。這一時期廈門和香港與馬尼拉有定期的輪船通航,這就給了閩南人與廣東人來菲律賓謀生提供了有利條件。至19世紀中國人在菲律賓的人數達數萬人,而閩南人占八成以上。
西班牙殖民當局一方面要創造商業機會吸引華人來馬尼拉,以便利用華人的財富及技能,更重要的是購買中國商品。另一方面又害怕華人的經濟力量,及不可預測的大量湧入馬尼拉的華人人口所構成的威脅。為了控制華人,西班牙殖民當局制定了課稅政策,對華人實行隔離及改變信仰等手段作為控制華人的工具。西班牙人主要的目的是控制社會及榨取財富,而華人作為當時最富有的外僑,正是西班牙財庫的最大基石。他們對華人徵收居住稅、人頭稅、商業稅、勞工服務稅,除了這些法律內的稅收外,還徵收許多法律外的收費,而華人只能是接受及適應其制度。
為了對華人實行全面的控制,西班牙殖民政府嚴格限制了華人的行動及居住規定,只有信奉天主教的華人被允許居住在西班牙人主要居住區的最接近內地的外面。華人被禁止離開馬尼拉近郊,華人被按排住在規定的市場及營房綜合體,叫做“八連”(PARIAN),“八連”位於馬尼拉的城牆外,但是在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大炮的射程內。“八連”居住地把華人與王城內的西班牙人聚居地及土著、改教的華人隔離開來。“八連”建於王城以北的沼澤地,是一個充滿疾病的火坑,該居住區經常發生火災,造成無數華人華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然而,令人驚奇的是華人華僑把“八連”變成一個繁華的商業中心,狹窄的街道有藥劑師、麵包
店、屠宰店、食攤、裁縫店、書本裝訂店、補鞋店、畫像館等。“八連”前方是淺水灘,漲潮時漲滿了水,可以裝卸貨物,華人華僑把“八連”經營得充滿生機。然而,長期被壓迫的華人終於在1639年激發了一場起義,這場華人暴動以二萬多華人被西班牙人殘酷地屠殺而告終。自1603年至1820年,華人華僑先後經歷了西班牙殖民當局的六次大屠殺近十萬人,在1686年華人再一次被西班牙人屠殺後,華人在馬尼拉的人數只乘下四千多人。然而反華政策,使西班牙人意識到華人人口的減少,嚴重損害了自已的經濟利益。因此,在1790年推毀了馬尼拉“八連”,西班牙人解除了對華人華僑居住地的限制。華人華僑被允許到鄰近的省份敦洛(TONDO)和甲美地(CAVITE)定居,自由地與混血兒及土著人口混合在一起,並被准許到邊沿的省份,但被限於從事農業工作。
十九世紀初,大量的華人華僑再次移居菲律賓,這一個時期,定居菲律賓的華人華僑從幾千人猛增到十幾萬人,由此,菲律賓華人社會從一個小過度性的聚居地變成一個高度密集、有進取性和有效益的商業機制。外僑的迅猛擴張,這與條約港口的開放,西班牙當局鼓勵華人移民、放寬限制華人華僑居住地及職業的法律有一定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西班牙當局通過提供致富的機會,吸引了華人移居菲律賓。
華人華僑再次成為菲律賓的商業中心的重要角色。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隨著宿務(CEBU)和怡朗(ILOILO)的貿易開放,華人華僑到達群島各地零售進口產品,收購和運輸農產品,並出售給外商出口,在煙葉業,政府最初壟斷其耕種,華人控制其運輸。隨著政府壟斷的結束,華人接著壟斷煙葉業。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商船進入菲律賓,馬尼拉從一個轉口站和西班牙殖民地首都變成一個重要的進出口貿易市場,成為太平洋貿易的中心。馬尼拉灣是最好的天然港口,很多外國商船開進了馬尼拉灣,華人開始興旺起來。馬尼拉的華人繼續從中國進口商品,經營小零售貿易,從事手工藝製作。華人購買外國商品在菲律賓群島各地銷售,轉賣農產品給出口公司,從事放貸,做苦力勞工經紀,經營主要的包稅區(收稅、鬥雞和鴉片),開始參與糖、煙、酒的製造。
華人華僑在菲律賓隨著人數的大量增加,可到的地理範圍的擴大及財富的增長,對其保護利益的組織及促進社會的認同的需求也增加了,隨著華人經濟實力逐步在增強,華人社團也開始萌生了。華僑社團的興起,大約產生在西班牙對菲律賓的統治未期。這一時期,華人建立了一系列的社會組織,協助處理與社會外部力量的衝突,調解華人內部的矛盾,華人集中集體力量,組成了數世紀以來近乎都是福建人的華人社會。最早成立的社團是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以經濟活動為紐帶的“行業商會”以宗教信仰為紐帶的“佛教會”、以及各種“慈善會”,而文學社團大約產生在19世紀末頁,特別是20世紀初葉,其源頭可直接追溯到菲律賓華文報紙與華文學校的興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