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菲華反法西斯文學作品簡論(上)

2024年08月28日 00:2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8月28日 00:20

  引論

  紀念反法西斯侵略戰爭勝利暨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這是一段痛心切骨的民族記憶,勝利總是伴隨著血和淚而誕生,在紀念勝利的時候,怎能不去回顧那些浸透了血和淚的歲月,怎能不去回想那些為國浴血奮戰的熱血戰士,70年過去了,戰爭的傷痕依然留駐在民族的記憶裡。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三省,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軍全面侵華,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全面拉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旅居菲律賓的華人華僑雖身在異國卻心繫祖國,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幾天後,菲律賓華人華僑成立了“菲律賓華僑抗日救援會”,展開了華人華僑抗日運動,菲華各界湧躍為抗日戰爭向祖國捐款捐物,許多華人華僑青年回到祖國投身到抗日的隊伍中。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暴發,日本飛機轟炸馬尼拉,日軍登陸呂宋島,馬尼拉淪陷,日軍進入菲律賓便開始進行燒殺搶奪。菲律賓華人華僑參加菲律賓抗日游擊隊,並成立一支“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華支以及由國民黨政府在菲律賓成立的戰時血干團、戰時青年特別工作總隊、抗日鋤奸迫擊團等友軍與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隊一起並肩作戰,華人華僑在與菲律賓人民並肩抗日鬥爭中,並有許多華人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獻出寶貴的生命,在菲律賓的華僑義山公墓,有一座雄偉的抗日紀念碑刻著那些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的英名。菲律賓華人華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英勇獻身作出應有的貢獻。1945年日軍在撒離馬尼拉前對華人及菲律賓人進行大規模的大屠殺,馬尼拉有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其中有數萬華人。

  馬尼拉光復後,菲華作家們以不同的題材描寫戰爭帶來的災難及戰後給人民生活留下的苦難。短篇小說有《石原的控訴》,余英的《逃難》,白山的《憔悴》,喬南的《第三代》,曹備的《南伯的一家》,這些作品收錄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商報小說選》裡。文學作品是時代的寫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我們難以想像在水深火熱中爭扎的同胞所承受的是何等的苦難。

  一、歷史的傷痕

  戰爭的傷痕,即使到了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隱隱作痛。翻開菲華反法西斯文學作品,這些短篇小說以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為根源,以客觀現實生活為根據,反映當年陷于水深火熱窘境的華人華僑的苦難。

  太平洋戰爭暴發後,戰爭的硝煙逼近馬尼拉,人們惶恐不安紛紛逃離家園,都想逃到安全的地方避難,然而沒有人知道逃到什麼地方才是安全。《逃難》這篇作品描寫日軍要攻入馬尼拉的消息傳來後,人們惶惑不安的心理情態。作品通過兩名教師懷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對時局進行揣測,儘管還沒見到戰爭的殘酷場面,但戰爭陰霾密佈在馬尼拉的上空,學校停課,“街上的車輛顯得更稀少,而且所有逃難的人大都載著傢俱”。這些現象都在昭示著馬尼拉將會淪陷,而逃離家園是唯一的生機,然而逃向何方能保安全,逃難者茫然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的心理,在戰爭陰影的籠罩下顯得那麼的無能為力。

  戰爭,除了死亡與毀滅,還留下慘痛的記憶。《憔悴》這篇作品則通過女主公葉芳華在反法西斯勝利十年後,到華僑義山祭拜慘遭日軍屠殺的原未婚夫汪志文,勾起對那段殘酷戰爭的痛苦回憶,再現當年日軍殘殺無辜百姓的暴虐場面。葉芳華與汪志文既是同學又是戀人,戰爭開始時,葉芳華隨父母逃難到P社,而汪志文也隨全家逃難到T社,T社離P社有兩小時的路程,然而愛情的力量戰勝了戰爭的恐懼,在那個戰火紛飛年代裡,兩個戀人在兩家父母與家人的祝福下訂了婚,正在籌備結婚之時,日軍突擊了P社,此時葉芳華的父親正臥病在床,為了讓芳華母女安心逃走,汪志文留在P社照顧臥病的岳父,日軍在P社到處殺人放火,日軍以中國人私藏汽油支援游擊隊為由,將居留在P社的所有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殘殺,汪志文就這樣慘死在日軍的刺刀下,留給芳華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血的記憶。在日軍鐵蹄下,毀滅了多少無辜百姓的家園,使多少人家破人亡,使多少戀人陰陽兩隔。斑斑血淚在歷史的扉頁中時刻控訴著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在《控訴》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我”親歷戰爭殘酷的場面,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描述一九四四年終,美軍攻入C社,“我”的住所毀于戰火,“我”的妻子被流彈所傷,一家四口逃難的驚恐場面,一九四五年2月,美軍光復了馬尼拉,而“我”為了生計重回馬尼拉,在“我”乘車到馬尼拉的一路上所見到的是一條滿是彈傷突窟窿遍佈的公路,而當“我”到達馬尼拉時所見到的是瘡痍滿目,繁華的馬尼拉市中心、歷史古跡王城已在日軍的炮火中夷為平地,建築物及道路遭受嚴重的破壞,而“我”要訪的好友一家在日軍的戰火中不幸遇難,“我“在哀悼好友一家的同時,“我”只能用憎恨來控訴戰爭的殘酷。

  在《控訴》中,作者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九年敘述戰爭摧毀了人民的生活體系以及戰後百廢待興的社會現實。以“我”與菲女通婚來體現戰爭時期菲華人民建立的友誼,以及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以“我”一家經受戰爭的家破人亡,來控訴戰爭讓無數無辜百姓流離失所、生計無依、家破人亡的慘痛災難。針砭戰後華僑社會商業體系存在兩極分化,強食弱肉激烈競爭的現象。真實展現華人華僑對家鄉親人的牽掛,對當時祖國內亂憂心如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