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吟雪:文化的傳承

2024年08月07日 00:45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8月07日 00:45

  二、高甲戲

  小時候,每逢關帝誕辰,位於岷市華人區依干洛街和拉未沙禮示街轉角的擁正總社都會請來高甲戲表演,先有南國劇藝社,後有金秀英劇團。兩個劇團分庭抗禮,各自搭台,有時欲罷不能,演出超過一星期。

  記憶中,演出的劇目有:貍貓換太子、紅鬃烈馬、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羅通掃北、郭子儀拜壽、打金枝、楊家將、包公審烏盆、王寶釧守破窯、蘇武牧羊、斬黃袍、孟姜女、桃花搭渡、陳三五娘、陳世美不認前妻、胡奎賣頭殼、穆桂英掛帥.....。.

  每次演出,都觸動了無數被貧窮和戰火迫離家園,飄洋過海出外人的思鄉情懷。

  關帝聖君的誕辰是正月十三日及五月十三日,我們為了避免跟人家排隊或佔位,總是爬上三民同學秀瓊家的屋頂,由於她們住家的後面就連接著擁正總社,坐在屋簷往下俯視,就能看到戲台上所有的演出。秀瓊,她的哥哥、姐姐,我們四、五個小蘿蔔頭就在上面看得如痴如醉,直到劇終方肯下來,意猶未盡地踏著月色回家。

  史料記載,高甲戲的前身是“宋江戲”。明末清初,閩南沿海一帶,每逢迎神賽會或喜慶節日,村民喜歡扮演梁山好漢,作一些簡單的表演。後來,出現了由兒童演出宋江故事,稱為“宋江仔”。清道光年間,開始由成年人組成戲班,稱作“宋江戲”。

  不久,南安嶺兜村的藝人與漳州竹馬戲班的藝人,以及一名歸國華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突破了宋江戲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的劇目,含蓋各朝代的歷史故事,以及民間傳說。至清末二戲逐漸融合,統稱高甲戲。

  至於高甲戲的稱謂,据說是因為演出時搭高台,穿戰甲,拿戈槍,故稱為戈甲戲,或高甲戲,也是由於全戲一般有九個角色,亦稱九甲戲。

  三十年代,高甲戲班大量至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城市演出。

  四十年代,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一帶就有四佰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菲律濱、新加坡、印尼等地演出。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不久,菲島淪陷,這些來菲表演的戲班藝人全部被困。日寇統治期間,岷里拉有一些華人開設的地下賭場,僱請女藝人在裡面獻唱,其餘的戲班成員,祇能各自分散,自謀生計。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緊接著是國共恢復內戰,神州大地,兵慌馬亂,烽火連天。

  自一九四六至四九年這段期間,許多本地華僑都束裝回國,一來報平安,二來探望久別的家鄉與親人。

  至於那些滯溜在菲的高甲戲班藝人。有的已經結婚,有了後一代,而且重新整合,重張旗鼓,這便是前面所說的南國劇藝社與金秀英劇團。

  南國劇藝社後來就停止演出,可能是藝員改行從商,或告老還鄉,或有其他原因?該社的當家花旦香阿聽說在王彬街開設一間專賣錄音帶的商店“藝聲”。

  至於金秀英,岷市光復後曾一度在岷侖洛某僑校擔任小學教師,課餘並為王姓華商的兒女督課。後來與附近某華青結合,但不久兩人感情破裂,繼後金秀英為了生活,便重出江湖,組織金秀英劇團。

  咱人家庭對演戲都當作是一門下賤的行業。看不起戲仔,更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去學戲。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高甲戲的老藝人絕大部份已經凋零殆盡,內地方面,自改革開放後,百姓開始過上富裕生活,尤其福建沿海一帶,更是穿金戴銀,誰還願意去學高甲戲。

  為了戲班能夠繼續生存下去,金秀英只得退而求其次,招募一些中菲混血兒(出示仔),甚至純馬來血統的青少年,教導他們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雖然戲仔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戲出怎麼辦?這些半中半菲的團員,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無奈之下,祇好自己想辦法,把戲出翻譯成菲語。例如:五鼠鬧東京,就告訴他們今天要演“LIMANG DAGA GUMUGULO SA TOKYO”;過五關斬六將,則譯成“DAAN SA LIMANG HADLANG AT PATAYIN ANIM NA GENERAL”。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仕途順暢,連捷高昇,所謂春風得意馬蹄歸。但是這裡的華人絕大部份是做生意的,因此戲班也把“加冠進爵”改“加冠進祿”,但問題是如何向他們解釋?祇有告訴他們今天早上要演“PATONG SUMBRERO, DAGDAG PERA”(加冠晉祿)....。.

  未完待續

  2024年7月27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