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海防雄關福全古城

2024年06月24日 00:0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24日 00:01

  在晉江市金井鎮海邊,有一座古城,這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的晉江市唯一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城,也是多次抗禦海上入侵的盜寇和倭寇而屹立不倒的雄關。它就是福全古城。近日,我們幾位朋友聞名而至。

  福全古城號稱“百家姓,萬人煙”。唐代光啟年間(887年),林廷甲隨軍從河南固始入閩,受命在此屯兵戍守。至宋代,福全已是泉州海外貿易的十二港口之一,諸多番舶聚集停泊於此。傳說有一天,一艘福船進港避風,海員們留戀此地環境優美、氣候溫和,不願離開,便將船停泊於此。於是,人們把此地稱為“福船”。因“船”與“全”發音相似,漸漸被人傳作“福全”,故沿用至今。14世紀,倭寇屢犯我國東南沿海,騷擾百姓。明朝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海防,下令海禁,並在沿海軍事要塞設置衛所,建立水軍。《閩書》稱:“福全汍有大留、圳上二澳,要衝。”出於對如此險要地理位置的考慮,派江夏侯周德興在此設所築城,明洪武二十年,周德興造建福全所城,置福全守禦千戶所,與崇武(惠安)、中左(廈門)、浯嶼(金門)等所城同屬永寧衛管轄。福全所城曾經多次抗禦海上入侵的海盜和倭寇,有力保障了閩東南地區的安寧。守城的將士來自各地,他們的後裔在福全世代相傳,如今的福全村便有了“百家姓”之稱。

  從旅菲鄉僑捐建的福全村牌坊進入,我們首先來到迎恩門,矗立在眼前的是雄偉的城牆。福全古城城設四門,即南門、北門、東門、西門。迎恩門是西門,是對外接待和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登上城樓,城牆上經歷戰火洗禮斑駁的石頭,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據《晉江縣志》載:福全古城始建時,“週六百五十丈,基廣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窩鋪十有六,為門四,建樓基上。”該城外牆用1米左右長、24厘米見方的花崗岩條石壘砌,內牆用角石壘砌,中間夯土填實,全長2000米,相當堅固。因整個城牆狀如葫蘆,故又稱“葫蘆城”。

  步入城內,北門街、西門街、泰富街、文宣街、廟兜街、南門的前街和後街等街巷連接如丁字形,被稱之為“丁字街”。兩旁新房故宅相間而立,宛如穿行於一幅古樸清新的歷史畫卷裡,沿街的古民居錯落有致,村前屋後隨處可見精美的雕刻。有些民居的大門上的石刻對聯,以及門楣上的“衍派”“傳芳”,好像在向行人敘說主人的姓氏淵源和望族風範,敘說這裡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福全歷代出過進士十一名、舉人九名,許多姓氏的祠堂前面都立著標榜科舉榮耀的高高旗桿,有“無姓不開科”之說,無愧於福建省科舉村落的名號。還有不少名將神童、鴻儒巨商。其中最有名的當數蔣氏,不但世代承襲所城千戶的職務,還出了一位相當於國務院總理級別的相國,他就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蔣德璟。他侍奉過明代天啟和崇禎朝兩代大一統的皇帝,後來還效忠於偏安一隅的南明福王和唐王小朝廷。他擔任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等重要的高級職務,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入閣拜為首輔,成了民間所說的“閣老、丞相”。他持正守恆秉公處事,博學強識精研國務,善於理財治兵,一生以拯救百姓為己任,是福全引以為傲的人物。我們參觀了蔣德璟故居(又稱相國府衙)等,而眾多的家廟、宗祠,則不能一一走訪。

  最後,我們來到元龍山,這是福全古城內最高的山,站在山頂可以遠眺東海碧波萬頃。戰爭時期,元龍山是觀察城內外的瞭望台和抗倭指揮台;太平時節,又有許多文人在此地觀賞邀游、詠詩題刻,所以附近分佈著“元龍山”“桃源洞”“山海大觀”“吉龍飛渡”等諸多摩崖題刻。福全古城不但演繹了保家衛國的傳奇,而且繁殖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有一首詩這樣詠福全古城:“洪武修城福全所,閩南海防顯英姿。石牆交替堅如鐵,歲月崢嶸史冊垂。”這是對福全古城的寫照。(2024年6月12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