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菲律濱華人華僑的關係(中)

2024年06月12日 23:3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12日 23:37

  二、中菲經濟貿易的發展及政治外交的建立

  宋元時期,華人商船載貨至菲律濱群島的貿易頻繁,貿易關係良好。三嶼、麻逸、蘇祿等諸多群島都留有中國商人的足跡。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記述了三嶼、麻逸、蘇祿等島國的風土人情,還描述了菲律濱番商隨船到泉州經商:三島有(趙汝適《諸蕃志》作三嶼)“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經紀,罄其資囊,以文其身。既歸其國,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延之上座,雖父老亦不得與爭焉。習俗以其至唐,故貴之也”。據此可見中菲兩國貿易關係的發展,中華文化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此時期,華商以瓷器、綢緞、綾絹、白錫、鐵器、鉛、青銅、耕具、耕畜、藍布、五彩紅布、鐵鼎、烏鉛、五色琉璃珠、鐵針等為交易商品以之互市,菲律濱群島番賈以土產吉貝、黃臘、番布、椰子簟、珍珠、玳瑁、檳榔、黃金、木棉、降真香、棉花、棉布、木棉、蘇木、竹布等與華商交易。華商商船每到一島停舶數日,若貨品不販完,則轉向其它島嶼繼續貿易,貨品交易完後即時返航,少有留番者。華人商船自泉州港出海,至菲律濱群島貿易,往返只需數月。這些華商一直行走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上,因為海外貿易給商人帶來了豐厚的利益。 

  中菲貿易關係發展到明代,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倭寇在沿海進行掠奪騷擾,政局不隱,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許下海”。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菲律濱群島中有呂宋、蜂牙施闌、蘇祿等國與明朝政府建立外交關係。鄭和下西洋曾三次(1405—1406,1408—1410,1417年)派遣分舡訪問仁牙因、馬尼拉、民都洛和蘇祿。據《西洋朝貢典錄、東西洋考》記載:蘇祿國“(永樂十五年,其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巴都葛叭蘇裡、峒王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妻子頭目來朝貢。十九年遣使來貢。)其貢物:梅花腦、竹布、綿布、玳瑁、降香、蘇木、胡椒、黃臘、番錫。”1406年、1408年、1410年,蜂牙施闌國王嘉馬銀連續三次訪問中國明朝,明洪武年間及永樂年間,呂宋、貓裡務(呂宋南部的馬林都克)等國也屢派遣使節訪問中國,在經濟貿易上,“東洋針路”在溝通和促進中菲兩國貿易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每年約有三十至四十條船從馬尼拉開往中國。

  隆慶年間明政府調整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為中外貿易與文化交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由於得到朝庭的鼓勵,加上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海外貿易所帶來的豐厚利益,華商積極地進行海外商貿活動,中菲貿易關係拉開了新的帷幕,進入了商業貿易的高峰時期。此時期的華商展開同蘇祿與棉闌佬的貿易活動,華商直接進入蘇祿,同當地商民交易蘇祿珍珠等土特產,因此,賀洛成為為菲律濱南部的貿易中心。中菲貿易關係在十四世紀中期到十五世紀進入空前頻繁的新階段。這個時期的中國商品,分佈在菲律濱群島各地,包括內地和較偏僻的山谷。此時期的中國人開始陸續移居菲律濱。

  自一五七八年西班牙對馬尼拉的控制後,中國商人在菲律濱的商業活動日益增多,每年有二十艘到六十艘的中國商船到達馬尼拉。

  三、西統時期華人華僑在中菲貿易關係中的作用

  1571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濱後的第一世紀,是菲律濱經濟巨大增長時代,華人利用這個機會到菲律濱經商的人數大幅度增加,雖然華人與菲律濱群島進行商貿活動已有數世紀之久,但留番者極少,在1570年,馬尼拉只有約一百五十名華人,直到西班牙人統治菲律濱後,大量的華人才被吸引到菲律濱群島,到了1603年,馬尼拉已有二萬多華人,當時的馬尼拉是西班牙的太平洋帝國的行政和貿易中心。大帆船貿易給西班牙和華商帶來巨大的利益,為此,西班牙人開創了許多商業機會吸引華人來到馬尼拉進行商業活動。然而大量的華人湧入馬尼拉,使西班牙人感受到威脅。至1636年,西班牙人只有二百三十多名,而華人已有三萬人,這使西班牙煩躁不安。西班牙人作為轉運商與華商進行商貿活動,從本質上保持單方面的和季節性,此時期的華人多數住在馬尼拉,華人社會應時形成,華人社會制約了西班牙在菲律濱的殖民企業。

  西班牙人把中國商品用大帆船轉運至墨西哥,此時期,馬尼拉和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使馬尼拉的西班牙商人與華商賺取高額的利潤,因此,大帆船貿易在馬尼拉持續了二百五十年。從阿卡普爾科到馬尼拉的航線只需三個月。大帆船把大量的墨西哥銀元運到馬尼拉作為交易商品的貨幣,馬尼拉的華商往返於福建沿海和呂宋之間,使墨西哥的銀元流入中國的貿易系統。而中國商品則被大帆船運到阿卡普爾科銷售。西班牙人所消費的一切商品幾乎購自墨西哥和中國,而在中國唯一受歡迎的產品是銀,墨西哥銀元被直接運往中國。墨西哥銀元剌激了整個菲律濱群島地區的經濟發展。居住在馬尼拉的華人除了作為最好的供應商,華人還以其他方式為菲律濱的經濟及大帆船貿易作出巨大的貢獻;如造船技術,在東南亞,華人是最有經驗的造船木工,那些川行於太平洋的西班牙人的遠洋商船,是在馬尼拉與甲美地的華人造船技術的幫助下造成的,那些排水量多達二千噸的商船,需要大量中國生產或華人工匠生產的硬件、船纜和帆。華人為大帆船供應糧食,在赴阿卡普爾科的回航中,數以百計的船員及乘客吃中國食品,如臘腸等,喝中國茶及吃中國桔子預防壞血病。西統時期,華人作為醫師、石匠、木匠、印刷匠、裁縫、鞋匠、金屬匠、雕塑者、畫匠、鐵匠等成為馬尼拉的主要職業階層。早期在菲律濱出版的《聖經》和《辯解書》便是華人工匠的產物。

  西班牙殖民當局一方面要創造商業機會吸引華人來馬尼拉,以便利用華人的財富及技能,更重要的是購買中國商品。另一方面又害怕華人的經濟力量,及不可預測的大量湧入馬尼拉的華人人口所構成的威脅。為了控制華人,西班牙殖民當局制定了課稅政策,對華人實行隔離及改變信仰等手段作為控制華人的工具。西班牙人主要的目的是控制社會及搾取財富,而華人作為當時最富有的外僑,正是西班牙財庫的最大基石。他們對華人徵收居住稅、人頭稅、商業稅、勞工服務稅,除了這些法律內的稅收外,還徵收許多法律外的收費,而華人只能是接受及適應其制度。(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