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潘耀明:我們的同心圓

2024年06月09日 23:2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9日 23:21

  當我一腳踏入這個美麗的千島之國,我就嗅到濃厚的海洋氣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一種開放、包容、多元性文化的情懷。這是屬於菲律賓的海洋性文化情懷。

  記得多年前,我參觀了菲律賓的華人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小冊子的封面寫道:“我們的血液雖是華人,但我們的根深紮在菲律賓的土地中,我們和菲人民緊緊相連。”

  華人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四大洋,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帶去的不光是克勤克儉的奮鬥精神,還有文化的種子。他們把華文文化的種子播下在這肥沃的土地上,綻開燦然花朵、結出纍纍的果實。

  我說旅居域外的華人是文化播種者,一點也不錯。記得多年前,我去了一趟慕尼黑,遇見一批留學生,他們辦了一張小報,小報的小編們都是金庸作品愛好者。因為金庸的小說,他們在異國走到一起,金庸成為留學歲月那條連結故鄉割不斷的文化臍帶。

  早年,我去探望碧瑤一位親友,在一家士多店發現有一張李小龍的海報,令我大為驚訝,朋友說,李小龍已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符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某一年春節是在胡志明市度過的,我與友人到胡志明市鬧市一家酒吧喝酒,在酒吧內赫然發現香港報章。街道上張燈結彩,商鋪都貼上善禱善頌的春暉,門前擺着大盆大盆的柑橘及年花,後來才知道越南人與我們過的是同一樣的春節。

  與此同時,我們的父輩們遠涉千島之國捎去家鄉閩南的飲食文化及習俗文化,在焦林椰雨中堅守一盞煢煢的文化青燈。在菲律賓的唐人街,固然可以聽到家鄉話及嚐到閩南特色的食品,在菲人的社會中也夾雜着不少閩南食品的語匯,如燒包、潤餅、麵線等。老父還把過年過節吃麵線蛋等風俗帶到偏遠的“周府”,據統計,菲律賓語達加祿有百分之二是來自閩南語。

  記得去年,我們在珠海學院舉辦了“香港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與會的七十多名學者會聚在香江,共同探討華文文學的互動和交流話題。這個陣容鼎盛的隊伍中,也有來自千島之國的作家代表。

  這次研討會,文學界新知舊雨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但話題都離不開華文、華語。

  在開幕式致辭中,我曾經說過:“我們都是擁抱中華文化的人,我們將以華文為軸心,以文學滋潤世人,溫暖世道乖離冷酷的人心。”當時我還援引余光中先生的話說:“華文世界像無數人的同心圓,無論你在哪裏,都是圓周上的一個動點。”今天,我們在這個千島之國的首府,探討的也是華文文學中的東亞文學話題,離不開的也是華文軸心。

  香港是一扇開放的國際文化窗口,中國內地通過她可以走向世界,世界通過她,可以走向中國。她的舞台雖小,卻可以輻射世界,我們希望通過這扇文化窗口,繼續為華文華語服務,與我們的文友一道把熱愛和平、正義、友愛、與天地共融的中華文化情懷傳播開去,為繁榮華文文學克盡綿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