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小華:被遺棄的瞎母(上)

2024年06月09日 23:2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9日 23:20

  無聊的午後,打開解悶的手機,視頻上映出“皇家伯格動物園”的一隻高齡病危的黑猩猩,牠側臥在牆角下,拒絕進食服藥,醫護人員再怎樣勸說都不張口,或許59歲的猩猩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牠情願接受生命自然法則,甘願安樂死,也不刑罰自己給醫生開刀、插管、服藥劑來延長生命。

  牠奄奄一息時,一位白髮銀鬚的獸醫來探望牠,醫生蹲下呼叫閉著眼的猩猩。猩猩瞇開眼睛,張開牠寬厚的嘴唇笑迎相識40年的老醫生,老獸醫職業性拿起聽診器按在猩猩胸腔,聲聲勸導就醫,猩猩心領意會“嗚——咿——嗚——”回答,醫生頻頻點頭似聽懂牠的拒絕,他再靠近猩猩,用手帕在牠眼角拭擦淚水,一點不畏忌野獸身上散發的腥味。

  猩猩一般的壽命為40歲,已超齡的猩猩或許覺得此生能得一人為知己足矣,臨終舉起粗厚的手拍拍醫生的手腕以示感激和告別。一幕人獸離別依依不捨的情景,站邊的謢衛人員無不感動落淚,我也情不自禁得淚滴手機,瞬間,一位慘被親兒子遺棄的瞎母在我腦海復活,我心底憤然嘀咕“人不如禽獸”。

  我一生中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人生百態,有些事若浮光掠影,有些卻成了生命的印記,有些遠了——淡了——,這位朋友的不幸卻深刻地烙印在我腦海裡。

  瞎母是我的朋友,是教育界的好老師,她執教幾十年,從年輕教到人老體弱,雙目從明亮到模糊直至視線全盤熄滅,從此陷入黑暗的世界裏求生。

  她教學認真,對學生親切和藹,視如子女弟妹看待,學生若有家庭問題,她會親自拜訪詢查家境加以了解。學校有舉辦任何比賽,像作文、朗誦、歌唱、書法,繪畫,她會推舉學生參賽,在她的督導下都屢屢獲勝。畢業後的學生進入社會工作,要結婚時必定會請她為座上客,可見她在學生的心底何等的被尊重與愛戴。

  她從呱呱墜地到青春少女,婚嫁,為人母到如今七十高齡的人生過程中,過著愛恨情仇層層疊疊的折騰。常說:“肉親無情”,她從小沒得母親疼愛,兄妹情淡薄,專制的父親作主把她嫁給一位比她大十幾歲的陌生人,就像古早人的婚嫁“送做堆”。懵懂的她,僅一次洞房花燭夜竟懷孕,殘酷的是魁梧健美的丈夫竟是位陰陽人,從此,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她忍受在無愛缺情的家庭裏過日,唯一讓她慰藉的是看著健康成長中的兒子,和在學校與莘莘學子的相處,校園的朗朗書聲,學生天真無邪的笑容,融洽快樂的氣氛,是家裏所缺乏的養份,宿命安放她在缺愛的框框裏,她愛不愛過都得過。

  日子無止無休地過,直到她先生病逝,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兒子逐日長大成人,步入社會謀生,戀愛,結婚,生子。兒子就業某公司,區區薪俸要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得節衣縮食,母親教學還得兼差督課安家費,菲媳婦操家務事,小康之家開始蠻和諧的。久而久之,婆媳之間或因文化、習俗、思想、教育、信仰的差異,難以溝通。母親視線是模糊但不耳背,她心知肚明是因她之故使夫妻倆爭執,她裝聾作啞郁悶渡日,兒子忍受不了髮妻的耳鬢廝磨,終豁出勇氣,以住家與他工作的地方拒離太遠為理由要另租房子。

  瞎母為免兒子處於兩難之間,只好答應另起爐灶。可想像一位很中國的母親又是位虔誠的佛教徒,和信奉伊斯蘭教的菲媳婦相處難免摩擦。華僑家庭中常出現婆媳之爭的問題,兒子處在妻與母的選擇中,妻永遠站得住腳。

  空蕩蕩的家,再也聽不到“媽”和“阿媽”的親暱聲,她痛惜養了二十幾年的兒子就這樣“隨某去”,印證了一句“娶一個媳婦,死一個兒子”。

  歲月長河,年歲日高,視線逐日迷矇挨到雙目俱盲,不得不辭掉教職工作。靠一點老本儲蓄和退休金過日,她在昏黯中摸索操家務、刀傷、燙傷、跌傷是常事,她擔心的是哪一天若無常到來,隻身一人將如何處置,為了不便與安全,她放下尊嚴致電給兒子報處境,難得兒子體惜瞎母身處之苦,接回母親與之同住。

  兒子的住家是一房一廳,因孩子還小,一家三口湊合一室還可以,現多了母親聚集一室,不祇空間狹窄,相處更是尷尬。晚上瞎母在地板上舖蓆臥睡,白天因不熟悉新環境,只能呆楞一旁。兒媳的爭吵,盲人的耳根特別靈敏,再輕聲細語都聽得見,俗稱“耳朵眼”,為免勞駕媳婦,換洗的衣服她自理,反正是絲綢的不用燙,披在晒衣架上晾乾。兒子曾三番兩次勸母親再返回老家,他擔心隱藏的一枚火藥不日將會引爆,避免火燃眉梢,他狠下心把母親送回老家,傷透心的母親痛惜堂堂兒子無能到事事都“聽某嘴”。(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