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菲律濱華文報紙副刊的作用及意義(下) ——從商報副刊談起

2024年06月06日 23:39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6日 23:39

  二、文化傳統的賡續

  ——華文報紙文藝副刊其傳播文化的意義

  華文報紙文藝副刊在新聞的後面,刊載了小說、散文、詩歌、隨筆、評論等文學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承擔了文化責任。文藝副刊作為華文報紙的一個組成部分,負有文化保存、文化傳播的意義。

  作為文學作品的載體----文藝副刊,它具有傳播文化的意義,還有承擔保存文化的責任。

  文化與傳播兩者是互動的,一體的,文化需要通過一種載體才能進行有效地傳播。海外華僑要實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僑居地得到廣泛地傳播,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華文報紙,而華文報紙的文藝副刊必然要承擔其責任。

  從50年代起,華文報紙文藝副刊作為一個傳播文化的平台,發表了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文學作品,以此來反映華僑社會的狀態和華人的精神面貌,給報紙的廣大華僑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些文學作品,雖然經過了時間的推移,但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失,而是被保存、被結集出版成書,永遠地流傳於菲華文學史中。如《商報小說選》裡面的作品,都是由50年代至70年代在商報文藝副刊發表過的作品選出來的。文藝副刊是報紙不可或缺少一個功能性構件,是一塊重要的輿論陣地和文化園地,它為研究菲華文學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文藝副刊不僅是報紙聯繫廣大作家的一個紐帶,也是報紙吸引廣大讀者的一個窗口。香港著名的老報人金庸先生說過一句名言,他說:“對於報紙而言,新聞為攻,副刊為守。”商報文藝副刊從50年代的“新潮”文藝副刊,到90年代未期的“讀與寫”文藝副刊,再到現在的“海韻”文藝副刊,所刊載的小說、詩歌、散文、隨筆、評論等,都在不同歷史時期承擔文化責任。商報文藝副刊在華僑社會裡,一直扮演著生活中的僑民和文化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的雙重角色;一方面要尋求自我發展,一方面要宏揚中華文化、推動華社的文化進步。

  文藝副刊作為華僑社會的文化餐館,不單只是為僑民組織精神食糧,它更大的責任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要積極推動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菲國文化的交流,只有通過文化交流,兩國人民才能從深層去認識、瞭解對方。當菲人叫我們華僑“引叔”時,他們並不瞭解我們這些“引叔”是來自於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文明國家,我們這些“引叔”的腦袋中裝的是儒家的傳統禮教、道家的哲學思想。“引叔”們在僑居地謀生,用的就是儒家與道家的智慧。

  文化需要傳播,只有通過傳播才能得以交流,如果文化不進行傳播交流,便失去其生機與活力,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得以生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的傳播,對內可以促進華僑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並在這個過程中達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和認同,以保持華僑社會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對外可以向僑居地人民傳達我們的善意。報紙作為紙質媒介,負載著傳遞信息、傳播文化的功能,文藝副刊這所以有其獨特的文藝性,就是承載並傳播文化的一個有力的陣地。民族文化的傳播活動往往不能離開其時代環境,當文藝副刊承載起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播使命時,它便形成了那個時代的特色和潮流。如《商報小說選》裡的所有作品,就體現出50年華僑的生活景象,富有那個時代的時代特色。

  商報文藝副刊有濃厚的文藝色彩,用文學體裁反映社會,是能給讀者提供美的享受的版面。它提倡新文化、介紹新思潮、推動華僑社會進步。商報文藝副刊呈給讀者的不僅於消閒,還給讀者以知識教益和審美情趣。中華文化是需要代代傳承,文藝副刊在現代社會,從報紙媒介的傳播內容構成中,已被賦予了更大範圍上的文化傳承功能。

  三、華文成長的沃土:

  ——華文報紙副刊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華僑報刊同華僑團體、華僑學校之間存在互相促進,互為表裡的關係。

  1899年,中國滿清政府派駐菲律濱的首任總領事陳綱籌辦了小呂宋中西學校,此時的

  華僑已認識到學校教育對維持華僑社會有著關鍵的作用。中西學校至1914年,學生達到300多人,夜校學生300人。隨著美國殖民當局准許華商家眷子女進入菲律濱,大量華僑家屬湧入菲島,於是要求進入華校就讀的華僑青少年日益增多。1912年,伊洛伊洛市中華總商會創辦“中華實業學校”(1913年改名為工科商業學校),成為菲律濱第二所華僑學校。1915年宿務中華會所陳允許全等創辦了菲律濱第三所華僑學校——中華學校。自1917年到1924年,華僑學校已擴展至呂宋、未獅椰、棉蘭老各地區,北至阿巴裡,南至納卯,全菲的華僑學校竟達30所。

  隨著華校的創立與發展,學生的文學作品投向了報刊,商報文藝副刊也因此而設立了學

  生園地版面,專門發表在校學生的華文文學作品,華文文藝副刊是華校學生華文文學成長的沃土,華校學生是文藝副刊發展的生力軍。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在《商報小說選》裡就有作者是當時在校的學生。

  商報文藝副刊從50年代一路坎坎坷坷地走來,成就了一批批的華文作家,這支華文作家隊伍中有教師、學生、商人、職員等,他們以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督智的思想來考察華僑的前途,從各個領域創作出一篇篇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從各個時期、各個階層,深刻地反映華僑在僑居地的生活狀貌、經濟發展趨向。

  商報文藝副刊刊登的體裁有小說、散文、雜文、隨筆、現代詩歌、古典詩詞、唐宋詩詞賞析、文藝評論、名家作品欣賞等,豐富的體裁,對於華校學生的作文寫作有著提供輔助學習的作用。華文在華校雖然作為第二母語,然而因語言環境的因素,及在其僑居地應用華文的機會少,所以,儘管華校學生的漢文都能讀到高中畢業,但用華文寫作的人卻不多。為鼓勵學生用華文寫作,商報文藝副每週設有學生園地專版,為學生發表學作品提供了平台,起到了鼓勵學生用華文寫作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說明文藝副刊不僅是為華僑同胞提供精神食糧的文藝餐館,也是培養華文作者的筆耗園地,更是多元化傳播華文知識的平台,從多方面體現文藝副刊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