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菲律濱華文報紙副刊的作用及意義(中) ——從商報副刊談起

2024年06月06日 00:4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6日 00:47

  一、菲華心聲的傳達:

  ——從菲律濱華文《商報小說選》透視文藝副刊在華社的作用

  二戰結束後,戰前關閉的華僑報業迅速復甦,復刊的三家華僑華文報紙及新創辦的六家華文報紙都開闢了文學副刊;如:《公理報》的文學副刊“晨光”;《華僑導報》的文學副刊“筆部隊”;《華僑商報》文學副刊“新潮”等。《華僑商報》的文學副刊“新潮”由藍天民主編。“新潮”文學副刊發表的主要體裁有:小說、詩歌、散文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短篇小說在菲華文壇盛極一時,此時在華文報紙刊登的小說,富有濃厚的菲華社會色彩,反映那個時代華人在僑居地的生活百態。商報當年就將在文藝副刊發表過的小說,先後選編了四冊小說選出版。2001年商報又將這四冊小說整理合成一本《商報小說選》,《商報小說選》由於以同基金會於出版。

  1946年菲律濱宣告獨立後,菲律濱政府對華僑採取排斥的態度。華僑在經歷了戰爭的浩劫後,百業待業,而此時的菲政府頻頻推出的菲化案,打擊著華僑興業的前途,在菲化案的打擊和影響下,廣大華僑的生計面臨著重重困難。20世紀50年代,在菲律濱華謀生的華僑大概分為兩個群體,一是以小商人為主體的商業群體,這些華僑小商人主要從事零售業,經營的是一些生活日用品、雜貨、食品等,有些小資本的就開個“菜仔店”;資本更小些的就在路邊排攤;還有一些挑著擔沿街叫賣。這些小商人的生意收入有限,經不起風任何風險,哪怕是小風小浪,都會使他們陷入破產的境地。二是給那些開店的華僑小商人打工的“吃頭路”的群體,這個群體靠著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一但失業,便會陷入生活無著、居無定所的處境。

  1954年5月,菲律濱國會通過“零售商業菲化案”,即禁止外僑從事零售商業。這件事對於大部份從事零售商業的華僑小商人們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在“零售商業菲化案”頒布後,“菜仔店”紛紛被迫關門,路邊攤被迫收攤,挑擔沿街叫賣也不能繼續。他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眾多的華僑小商人們一時憂心重重,彷徨無計。眾多失業的“吃頭路”人生活無著,被迫流離失所。

  此時的華文報紙文學副刊的作者們,用他們敏銳的思想、憂僑的情懷,將“菲化案”後的華僑艱難的生活境況,通過短篇小說揭示出來,發表在報紙的文藝副刊上。作者們通過這些寫真的小說,從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反映出華僑在僑居地的生活百態,以及艱難的生存處境,華文作家用深切的筆融從字裡行間透視出僑民們的心聲淚痕。讓僑界人士通過這些小說的縮影,看到整個僑社面臨的生存危機,以及被排華的危局。

  例如《商報小說選》裡的小說“逼”(作者:石青):“在F街上,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一個寡婦——扁繡嬸的店被封閉了。一群趕熱鬧的人們簇擁在門口,看著一個腦滿腸肥、身高體胖的警伯,手裡執著一張紙,跟在一個文質彬彬的洋行經理後面,必恭必敬地,唯唯諾諾地點著頭。店主扁繡嬸臉如土色,呆若木雞,搓手踩足,不知所措,又頻頻搖頭歎息。不一刻,趁熱鬧的人俞來俞多,大家幸災樂禍地想在別人的不幸事件上找些剌激。接著,駁來了一輛大貨車,車笛驅散了侵過街的心趁熱鬧的人們,使他們退向兩旁的人行道上去,然後,貨車即停在扁繡嬸的店門口,幾個工人從貨車上跳下,在主子面前很起勁地,好像俘獲了一批戰利品似的,開始搬運貨物上車,一拖,二拖,最後連架仔也拆去了。”“ 小本生意日漸走上被淘汰的斜坡路了,扁繡嬸那規模不大的雜貨店,營業早已欠佳,加上最後零售商菲化案的施行,頭二盤商的信用緊縮,對扁繡嬸儼然形成一種嚴重的威脅;生意減做,銀根周轉不靈,迫使她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拖來放去,以濟燃眉之急。”零售商菲化案的施行,使扁繡嬸的雜貨店陷入了經營的困境,扁繡嬸為了支撐雜貨店,在債主逼債緊迫時,央人向債主求情,以煤油二折抵嘗債務,但卻被外國油班探知,不容通融,一張法庭查封令下來,扁繡嬸的的雜貨就這樣被查封,貨物被搬光,一家人的生活依靠瞬時失去了。

  再如《商報小說選》裡的小說“掙扎”(作者:秋霞),阿添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在山頂某社苦撐著一間小店,看店裡的貨物希少,阿添卻沒有錢採補新貨。他向人借了三百元,在一個早坐火車到馬尼拉採購新貨,火車到了岷市,當阿添下了火車走出車站外,就被三個五大三粗的大漢綁架上集車。“阿添有口難分,就是這樣被綁架式地載到了巴石河邊一辟處。大漢們現出強盜的猙獰凶形,動起了手,毫無憚忌地把阿添腰間那包了又包的一家生命根的三百塊劫去。”

  從“逼”到“掙扎”,無不揭示當時華僑在僑居地謀生的艱難苦險。

  再看《商報小說選》裡的小說“署天風景畫”(作者:清淡);“這地區是三成華人、七成菲人混居的貧民窟,一座座歪歪斜斜的木屋,把地基打在垃圾和污水窟上面。暑天的太陽,把垃圾和污水,曬得發出氣味,不是這地區的人,誰走過去,都要拿手帕掩鼻子,至少至少也得擰一擰鼻,忍住呼吸。”從這段描寫中,章顯出華僑居住條件的惡劣,同時隱含著華僑因謀生的艱難,致使生活水平的低劣到只能靠在垃圾和污水邊居住。

  “‘干道角’那間叫Kapit Bahay的菜仔店門口,一群身著紗衫短褲的華僑在‘講天說皇帝’。今夜他們的話題,從金門、馬祖的局勢談到‘番仔婆’,又從麥亞杜守‘描沓安’半島講到張飛守長阪橋,紅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儘管生活困苦,謀生艱難,然而華僑們對島內島外的時局還是投以關注的,而“菜仔店”是這群貧苦華僑情感交流、“講天說皇帝”最好的聚集場所。

  “要是壹貳三肆或一二三四的中國字,老賞也許有辦法,偏偏馬票上寫的卻是1234的阿拉伯字,害得他只有把馬票上的號碼,像對稿一樣地對著報紙上的號碼。一架老人眼鏡已從鼻粱滑到鼻尖。奇跡好像有意和他開玩笑。‘五塊錢飛去了’他惋惜地想。”買馬票已成了當時這群生活在低層的華僑發財的一個希望。

  “巷口傳來湯匙相碰聲,在靜靜的深夜裡投下幾分淒涼的氣氛,彷彿是一種生的吶喊……聲音俞來俞近……突然,屋子震動一下……一隻手被發現攀著窗,接著伸出一個光亮的禿頭來:‘瞰肚!’”

  “兩碗!”“‘高黎心馬’最艱苦。……昨夜怎樣沒有來?老賞一面咒罵熱天一面問起瞰肚販昨夜不來的原因。”

  “婊生的,昨夜在顏拉拉橋腳遇著‘透仔’車……半擔瞰肚被白吃光……”“好得我在剪瞰肚時,乘他們不注意,吐了二口痰下鹵湯裡……哈哈!叫他們嘗嘗引叔的痰味……哈……哈……”通過賣瞰肚面販的遭遇,折謝出當時華僑在僑居地受欺後,卻只能敢怒而不敢言的謀生環境之惡劣。

  小說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報紙文藝副刊是一個平台,小說放在報紙文藝副刊這一個平台上發表出來,不僅只是起到傳播文化、傳達華僑生活信息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將小說這面鏡子放在報刊上,能在更大範圍上引起僑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通過小說以見一斑而窺全豹,深層地透視出華僑社會的整體現實狀貌,以引發思索、喚醒民族意識,維護華僑團結,爭取華僑合法權益。展示出文藝副刊在華僑社會中所產生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商報小說選》從各個方面反映那個時代陷於水深火熱窿境的華族苦難的生活歷程,具有豐富的時代特色。通過《商報小說選》的透視,有力證明了華文報紙文藝副刊對社會所產生的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