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郭靈:善用演唱會經濟 帶動旅遊消費

2024年06月06日 00:4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6日 00:47

  上週內地歌手華晨宇在香港中環海濱舉行演唱會,據舉辦方估計,為期三天的演唱會,吸引逾六萬歌迷到場觀看。事實上,香港不但一直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創作基地,亦是國內歌手開拓海外市場,以及外國歌手進入內地市場的重要踏板。因此港府未來應研判與業界合作舉辦更多大型演唱會的可行性,並著力提升本地舉辦大型演唱會的軟硬件能力,為香港吸引更多遊客來港參加演唱會盛事的同時,推動本地零售消費、酒店服務及餐飲業的復甦,激活盛事經濟。

  以今次華晨宇演唱會為例,單是演唱會舞台就花費五千萬搭建,為本地公司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同時間,演唱會舉行期間大量歌迷蜂擁而至,令到中環、金鐘和灣仔一帶食肆十分“旺場”,增加了中區餐飲及酒店業的收入。事實上,巨星歌手舉辦的大型唱演會一般都會產生可觀的“溢出效應”,即以演唱會場館為中心的地區會在唱演會舉行期間迎來消費高峰,因此也有“麥克風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以美國樂壇天后Taylor Swift新加坡演唱會為例,六天為當地帶來39億港元的收益;華語頂流周杰倫在內地各城市的巡迴演唱會,動輒就能為當地帶去逾10億的直接收益,加上相關政府的“借勢”催谷,經常能令收益翻倍。

  須知道,“曲終人不散,盛事正當時”,如何善用大型演唱會帶來的巨大人流借勢“吸金”,正是現在內地許多市政府積極研究的課題。以南京為例,利用舉辦大型演唱會的機會展開“寵粉”服務,為歌迷專門打造集酒店住宿、飲食消費及景點觀光於一身的“追星”優惠套餐,吸引歌迷在當地多留宿幾天,甚至是一週的時間,帶動旅遊等產業收益的同時,達到產生流量宣傳目的,使演唱會的“溢出效應”可以擴散致其他本地產業。

  其實,從八十年代開始,本港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力就已經傳唱整個華語世界。若能夠將演唱會活動由一般商業娛樂活動,提升至新時代發展的戰略級別,並與本地文化、旅遊等相關本地經濟活動相結合,相信一定可以為本地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