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宋春來:讀書隨筆 笑看風雲 ——讀《東城高且長》

2024年06月02日 23:02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6月02日 23:02

  《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東城高且長》,這是漢代文人的一首在牆根下想入非非的五言詩,也是由苦悶、哀傷到美妙遐想的抒情詩,原詩如下: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白話譯文大意如下:

  帝都洛陽東面的城牆又高又長,彎彎曲曲又回環相連。牆下那強勁的秋風旋轉而起,把那蔥綠的青草吹得一片枯黃。四季的交替變化,轉瞬之間一年又很快地過去!名為晨風的鷙鳥在秋風中憂傷地盤旋,蟋蟀的悲鳴更加局促和傷感,這些都讓人苦悶。為什麼不掃除所有的煩憂,敞開胸懷去擁抱生活的樂趣呢,何必自我約束!燕趙之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美女,你看那個美女的膚色如美玉般潔白滋潤。她穿著的羅衣正隨風飄拂,她坐在窗前彈奏著清商的曲子。那樂曲為何這樣悲傷呢,而且弦音又這樣高亢激越,是弦柱調得太過緊促的緣故吧。聽著,聽著,我神思飛揚,不由得撫弄衣帶,反復地品味著曲子的含意而躑躅不前。我多麼想與她化作雙飛燕,銜泥築巢永結同心!

  此詩是作者在洛陽東城門外徘徊時的所見、所感和所想。如果心無掛礙,心情愉悅,這肯定是一個美麗的秋天。這時候一定會是天高雲淡,金風送爽,長空雁陣,鷙鳥翱翔。可作者看到的是彎曲的城牆伸向遠方又回環連接,這是為後面的“何為自結束”埋下伏筆,意味著在這圍牆內的生活讓人苦悶,牆外儘管“回風動地起”,但是也把生機勃勃的青草吹得枯黃,吹得淒清,想想人生也會如此,就讓人更鬱悶。即使這樣,季節的變更依然“一何速”!無論是悵然若失的作者,還是天空中盤旋的晨風鳥,抑或是在秋草中悲鳴的蟋蟀,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仿佛都在互相映照著,都沉浸在秋意的瑟縮裏,都感受著時光飛逝的遲暮之悲。

  苦悶的日子裏,城牆儘管又高又長,畢竟囚禁不了作者,他徘徊在東城門外,仿佛在尋找什麼,其實也是思索著什麼,這就是作者開始了自我的救贖。經過一番壓抑之後,作者似乎明白了什麼,表現在語言上,就是詩風急轉直下,好像當頭一喝:“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這時候,在他的心裏,前面“高且長”的東城,衰敗的秋草,懷苦心的晨風鳥,局促不安的蟋蟀,全被他拋於腦後。實際上,這是作者自我鬥爭後的覺醒,他要終結那些苦悶,他不想再傷感,他要放開自我,他要把一切煩憂拋棄,去尋求生活的樂趣。

  恍惚中,作者似乎做到了,至少在思想上實現了。你看,他立馬想到了“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燕趙佳人膚色白如玉,她穿著的羅衣在清風中飄拂,那是多麼的美妙動人!她坐在窗前彈奏著清商的曲子,那曲子是那樣的傷感,讓人頓生愛憐。也許是因為琴瑟之柱調得太緊促,使琴聲變得高亢激越,這些都無所謂,讓他聽到入迷就行。作者腦海中所想的,活靈活現,仿佛電影鏡頭一般閃現,這正是夢中的細節。作者聽著,聽著,便開始無限遐想,手情不自禁地撫弄衣帶,腦海裏反反復複地品味著曲子,最後他只想與她化作雙飛燕,永結同心。

  毫無疑問,這是作者在秋日裏的一個美夢。在他做夢的時候,東城仍會是“高且長”,秋風仍會吹著那些枯草,鷙鳥也許累了停下了盤旋,蟋蟀的鳴聲只會越來越微弱。夢想的人,終會有夢醒時分,他夢醒時也許發現自己正倚靠著城牆流口水?一只蟋蟀正懶洋洋地爬過他的手背,他有點討厭它,疑心是它攪擾了他的幽夢。而這個美妙的夢會不會讓他夢醒後倍覺悲涼?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場白日夢之後,秋意肯定還不會加深得太快,但是冬天仍會如期而來,這個做夢的人該幹什麼,他應該也不會忘記。在苦悶的年代,無法擁有得意的人生,無法“蕩滌放情志”,作者有了這次夢,也許下次又會有另一個夢,現實的“局促”和束縛的“結束”,終要等到社會變革的到來才會結束。

  讀罷觸景生情的《東城高且長》,我想到了唐朝羅隱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人生苦短,無法改變時代,不如改變自己,有時候的確需要像羅隱一樣瀟灑。而時機到來時,我們何懼作一次突圍,不要管它城牆有多高多長,有夢想就是好的開端,熬過那些難熬的日子,我們終會變得越來越堅強,雨過天晴之後,終會彩霞滿天。熱愛這個世界,熱愛我們的夢想,熱愛我們的生活吧,讓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笑看風雲,笑看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