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國鵬:「閩粵一家親」還是「閩浙一家親」?

2024年05月30日 00:3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30日 00:31

  小時候就聽說過“閩粵一家親”,這主要是緣於《陳三五娘》的民間故事。

  在閩南文化圈廣泛流傳著《陳三五娘》的傳說。

  歷史上,陳三與五娘確有其人。根據潮州志書記載:泉州書生陳三隨兄嫂廣南赴任,路經潮州,邂逅黃九郎之女五娘,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一見鍾情,決意婚嫁,但與當地武秀才林大閟(諧稱林大鼻)發生糾葛,幾經曲折,終成眷屬。

  這段故事據說起源於明朝永樂年間,經過曲牌(劇本)形式搬上潮劇舞台,在閩南、粵東及台灣地區廣為流傳,劇本用閩南話編寫的。到了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出現了刊刻本《荔鏡記》,時至今日,泉州梨園戲《陳三五娘》仍以這個版本演出。

  閩南人娶了粵東女為媳,粵東人的“娘家”在閩南,這種“兩地聯姻”、“兩省結親”的民間“和親”形式,成為紐帶,遠在五六百年前,無疑容易拉近兩地民間的友好關係。

  除了《陳三五娘》的故事,還有就是客家民系的聯繫。

  許多學者認為,客家民系的形成源於閩西的寧化石壁村。

  寧化石壁成了客家民系的搖籃、客家文化的發祥地。

  從199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祭祖大典,吸引世界各地130多萬各界人士來石壁尋根謁祖、朝聖祈福、旅遊觀光。

  而客家民系自閩西形成後,經過發展壯大並逐漸南移至粵北、粵東地區。

  因此,閩西的客家民系與粵北、粵東的客家民系“同宗同族同源”,自然形成“一家親”的關係。

  一種以“和親”的形式結親,另一種本身就是“血緣親緣”關係,“閩粵一家親”有民間的基礎。

  唐朝開始,福建與浙江同屬“江南東道”,那時起,閩浙就是“一家人”。

  可如今,令人有點驚訝的是,福建的閩北地區,當地人卻不使用臨近的閩東方言(福州話)或地域相連的客家方言,卻使用浙江主流的“吳方言”。

  而臨近福建北部的浙南地區,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既不是閩北方言也不是閩東方言,而是隔了“福州方言”和“興化方言”兩大方言區的“閩南方言”。據不完全統計,浙南地區使用“閩南方言”的人數超過150萬。

  眾所周知,閩南人習以“方言”為紐帶,互幫互助,共同拚搏。因此,閩南泉州人又與浙南溫州人互認宗親。當然,歷史上確實有閩南人沿著東南海岸線北移浙南的經歷。因此,閩南的泉州與浙南的溫州也是“同宗同族”的關係。

  去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晚”視頻號發佈溫州女子群舞節目《擂鼓迎歸帆》,節目音樂即溫州《乞鳥歌》,用地道的“泉州府城腔”口音演唱,令今天的泉州人既感到驚訝又倍感親切,也引發了溫州洞頭區及《乞鳥歌》與泉州淵源的熱門話題。

  由此可見,“閩浙一家親”同樣有民間的民意基礎。

  因此,“閩粵一家親”和“閩浙一家親”都同樣存在。

  被遺忘的福建干欄

  林鴻東

  干欄,作為福建地區最古老的傳統民居類型,其歷史源遠流長。福建建築學權威戴志堅教授在其著作《閩台民居建築的淵源與形態》中寫道:“在秦漢之前,閩越人的主要居住形式是干欄建築,然而,隨著北方漢文化的南移,干欄建築被其他類型的建築所取代,逐漸在東南消失。目前保留干欄建築實例的只有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傣、壯、侗、苗、瑤等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分佈在雲、貴、桂、湘等省份。”

  戴教授認為,干欄已經在包括福建在內的東南地區消失了!

  它真的消失了嗎?

  首先,要明白,“干欄”究竟是什麼呢?

  這要從中國遠古的傳統民居範式講起。古時中國,南巢北穴,在居住方式上主要區分為兩大類:巢居與穴居。晉《博物誌》:“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宋《太平御覽》:“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作為源自巢居的主要居住形態,干欄建築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晚期。《北史。蠻獠傳》說:“依樹積木,人居其上,名曰干欄”。

  干欄,又稱閣欄、麻欄、葛欄等,有的地方把欄寫成蘭、闌,都一個意思。其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這個地區曾經是百越族的主要活動區域,故干欄民居可稱百越族的文化特徵之一。與朝鮮、日本共同形成一個在地理上呈半月形的照葉林文化。干欄、水稻、茶葉都是這個半月形照葉林文化地帶的主要鄉土特點。

  干欄民居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依樹積木時期、高架時期(高幹欄)、低架時期(短干欄)。分為全干欄與半干欄兩類。一般來說,干欄主要使用木竹材料,多分兩層,上層住人,有房間、欄杆,下層空置、圈畜或置放農具,有的有牆,有的無遮。倚坡的半干欄稱為“吊腳樓”,依水的半干欄稱為“水欄”。要判斷一種建築是不是干欄?根據一些歷史文獻和現存的少數民族干欄民居,大致可以從七個方面判斷:一、主要建築材料是否用木竹?二、建築功能劃分上是不是上屋住人,下層空置、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三、承重是不是主要依靠柱體?四、是不是有設置欄干?(大多有)五、是不是使用穿斗式結構?六、地理位置上是不是大致處於照葉林文化區域?七、有沒有干欄伴生物?如美人靠等。其中,前三項是必要條件。

  福建干欄沒有消失!

  2014年12月初,我在德化的戴雲山旅行時,看到山林間座落著大量類干欄木構建築,聞所未聞,極為震撼。作為百越文化的研習者,我忽然想起了“干欄”。德化這些類干欄建築的欄干特別長特別顯目,有的欄干還設置了美人靠,無論是樓上樓下,居住者都可以在潮濕的雨季中輕鬆穿行。晴日裡,長欄干則在樹木的掩映中,顯得柔情萬種,是一種與自然多麼親近的建築呀!經過反覆研析,我認為這就是干欄,被遺忘的福建干欄。

  剛開始,我以為這些干欄建築只是環戴雲山一帶的傳統民居,後來隨著采風範圍的漸漸擴大,如前幾年的閩地煙雨行、閩西客地行、閩東高地行、閩北高地行,特別是剛剛結束的西閩山地行,我發現”福建干欄“(浙南屬於泛閩文化區,暫也歸納進來)的分佈地帶,遠比想像中的要開闊得多,如三明市境內,至今還保存著數量驚人的干欄民居。

  干欄民居共同的特點是:位於交通不便的深山之境。不只是戴雲山脈,同樣高峻的武夷山脈、鷲峰山脈、洞宮山脈,也是干欄的原鄉,至今還有不少保存較好的的干欄村落隱藏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如龍巖長汀的丁屋嶺、龍巖連城的白石村、三明三元的龍安村、三明泰寧的老虎際、三明明溪的蕭家山、三明明溪的天際頭、三明建寧的筆架村,三明寧化的石門村、三明寧化的魚子坑、南平武夷山的桐木關,等等。吊腳樓是干欄的分支,然而,或許是吊腳樓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吧,大多干欄村落的干欄民居,不管是不是吊腳(半干欄),很多都習慣性地被稱之為吊腳樓,然而,從傳統民居類型的角度看,稱之為“干欄”更為合適。這幾年,有個別學者將吊腳樓稱為福建的一種民居類型,這顯然不太精準。

  環戴雲山地區及其西側的三明山區是福建干欄文化保存較為完好的地方。此外地區的一些山區,干欄同樣為數眾多,只是大多被用土牆或磚牆包裹起來,這種民居也可以稱為土屋或磚厝,但其核心顯然還是干欄。環戴雲山地帶的干欄建築共有兩種,一是高幹欄,一是矮干欄。矮干欄民居,即“木厝”,往往在地板下設置了較低矮的干欄結構,是高幹欄的發展進化,其合院式結構,顯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是一種融合南北建築風格的典型民居。從整體上講,仍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其建材與建築技術,與高幹欄一脈相承,其護厝仍然體現了濃厚的高幹欄色彩。為了方便研究,我將合院式的矮干欄或其它木頭房子名之為木厝,列為福建的另一種主要民居。

  福建干欄,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宜居性,堪稱福建地區最為曼妙和古老的傳統民居範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傳統建築形式在學術界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少被專業建築專家視為福建的主要傳統民居範式之一。

  藏之深山,見之不易。

  2014年12月,我在《鷺客社》撰文指出戴雲山一帶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干欄民居,並嘗試著把“干欄”列入福建的主要傳統民居類型。迄今,福建干欄說已推出近十年了!十年來,我一直在為福建干欄發聲,希望它獲得各界重視,避免漸漸湮滅於世!也希望它在未來能與先進的現代建築技術結合,打造出適合閩人的特色民居。我相信,隨著人們對福建干欄的認識的步步深入,福建干欄的鄉土魅力一定會越來越強,福建干欄在福建傳統民居中的祖母級地位一定會越來越被認可,福建干欄古村落一定會成為與福建土樓一樣的旅遊熱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