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淺談菲華文學的本土精神與國際視野

2024年05月28日 23:27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28日 23:27

  任何一種文學的誕生都有其歷史淵源;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有其歷史軌跡。

  菲華文學有著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早在宋元時期,菲華商貿活動正處繁榮期,商貿活動推動文化活動,此時期的菲華文化活動還局限於為商貿活動服務。19世紀未期,西班牙殖民當局開放馬尼拉港口為各國通商口岸,菲華社團在此時期開始萌生,並得到迅速發展,菲華文化開始從商貿領域的服務,轉為菲華社會的核心文化,在這階段的轉化過程中,菲華文化以獨立的形式發展,報刊的出現,促使菲華文學的誕生,華文學校的創立,是菲華文學發展的主要途徑。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菲華文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般的萌生、發展,菲華文學有著獨立的發展目標,此時期,菲華文學界出了一批新文學作家,五四時期的新文學思潮影響了海內外華文文學的創作思想,菲華文學在新文學創作思潮的影響中逐步走向本土化。如果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商報小說集》還具有濃厚的民族思想,但本土情懷已成了此時期的創作基調,雖然題材圍繞著整個華僑社會的人生百態,而在民族思想貫穿其中的同時,本土意識也摻透其內。受五四新文學的影響,菲華文學從形式上體現新文學的創作之風,而在創作的核心情調上及風格上還是趨於本土化。

  二十世紀初,由於華文報刊與華文學校的發展,華文教育培養出一批文學愛好者,他們作為菲華文學的發展源流,而華文報刊則作為一個傳播菲華文化的平台,激勵了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推動了菲華文學的發展。菲華文學的創作團隊中有從祖國大陸及台灣赴菲從教的博學人士,也有接受華文教育的華裔以及華校僑生,這些文學創作者儘管創作風格各異,但具有共同的本土意識,或許可以說他們從思想理唸經受本土風俗人情的同化,因此從創作的語言特色上及情景的描述上都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比如菲華作家柯清淡的《暑天風情畫》中的一段語言:“‘幹道角’那間叫 Kapit Bahay 的菜仔店門口,一群著紗衫短褲的華僑在‘講天說皇帝’”。“這地方的菲人,除了幾個像仙道示這類被環境逼成‘臭番’的,言行比較粗魯外,其他的多是善良勞苦的民眾”“儘管上一代的華菲人畫痕限界,然而他們的第二代,不管是華菲混血兒的或是純華人血統的,都已經較易於與菲人相處”。“明天是這地方一年一度Ffiesta ,這時候一群菲人和幾個華菲混血兒,把一張張印著Fiesta sa nayon 的三角紙,卷貼在麻繩上,從街左的屋簷繫住,牽到街右的屋……,街道掛滿了紙旗,風一吹,沙沙有聲。”這種能使讀者直觀感受地域文化特色的菲華文學作品,體現了菲華文學濃厚的本土情懷。菲華文學創作者受居住地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自然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創作中本土意識自然流露於筆端,而民族思想則蘊含其中。菲華作家施柳鶯的《掌中漢字》根據菲律賓在一次地震來臨時,一位小學生在感到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時,在手掌心中用中文寫下自己的名字的真實事件來創作,文中充分體現了特殊的本土情懷與民族情結的交融。而在菲華作家莊垂明、施文志的詩文裡,更是散發著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而菲華南瀛吟社的詩人們,則以舊體詩詞的形式表現現代本土化的內容,以舊瓶裝新酒的新形態振興新詩詞,傳播傳統民族文化,詩人們的創作不僅展示了詩詞律韻之美,又體現了詩詞新形態的本土精神,這也是菲華文學的本土特色。

  菲華詩人王勇的現代詩歌所表現的意識流固有的主觀隨意性,以閃小詩的詩歌形式,來賦予詩作更為廣闊的表現國際視野的特質,這是詩人利用詩歌形式來表現對現實的反思、追求詩歌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國際視野須以本土情懷為前提,菲華著名詩人云鶴的《野生植物》這首優秀的詠物詩,將菲華詩歌推到國際視野中。本土化的文學思潮是歷時性的生成,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學創作面臨一個共時性融入的問題。面對世界多元化文化融合的日益擴大與加深的現實,我們應該選擇什麼路徑,構建國際視野與菲華文學思想,提升國際視野下的本土化創作思潮,以實現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交融。菲華文學怎麼向世界講述本土故事,這是當今菲華文學最迫切思考的問題。菲華文學融合兩種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形成了融合後的統一,這是菲華文學的最大特色。文學是有民族與國家的,這是文學的核心思想。互聯網時代,使東西方文學進入了同步時代,菲華文學怎麼以本土化特色進入世界文學之窗,還需要全體菲華文學創作者的共同努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