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有獨立自主精神的法國

2024年05月26日 23:2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26日 23:23

  我對法國的印象,要比對美國、英國好,這是因為早在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就頂住美國和歐洲盟友的壓力,率先和中國建交,成為西方大國中最早和中國建交的國家。不僅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還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把駐法美軍全部趕出國土。我還記得,在更早的1958年,中法就合拍了一部電影《風箏》,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電影,也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兒童電影。《風箏》成為中法友誼的國家記憶,也在少年的我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記憶。我對法國的瞭解,也是從這部電影開始。後來,我到過法國,到過巴黎和斯特拉斯堡——都德《最後一課》故事發生地、也是法國國歌誕生地,對它的文化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

  法國曾經有輝煌歷史,拿破侖時期,法國就是歐洲的老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二戰中遭受了全面而深刻的打擊——從經濟上的嚴重摧殘到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一落千丈。這種落差是掌握歐陸霸權上百年的法國無法接受的,因此戰爭一結束法國便開始為恢復自己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的地位而努力。美國戰後在歐洲主導西歐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國家主權領域,令民族主義情愫深厚的戴高樂將軍難以忍受,希望歐洲國家能擺脫美國和蘇聯等超級大國的控制,實現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國家大聯合”。在戴高樂的影響下,法國迅速擺脫第四共和國時期美國小跟班的角色,積極在國際上開展主動外交,為法國贏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法國外交具有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鮮明特色,在重大外交問題上敢於堅持原則和自身立場,積極介入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並努力發揮獨特作用。率先和中國建交就體現出這種獨立自主的特色和勇氣。現任總統馬克龍上任以來,外交政策向戴高樂主義靠攏,日漸成熟清晰,主要特點是堅持獨立自主、多邊主義、歐洲振興三大理念,以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捍衛主權獨立、提升國際影響力為三大任務,優先實施大國平衡、歐洲主權、周邊夥伴、多變主義、外交創新戰略。在多邊層面,法國力主構建平衡的大國關係框架,推出“印太軸心”戰略,倡導歐洲走“第三條道路”,做中、美之外的第三大“平衡力量”,以氣候變化、發展援助、全球治理規則等問題為重點,提升國際話語權。在歐盟層面,全力推進歐洲一體化建設,提出重塑歐盟構想,倡導改革歐元區機制,加快歐盟共同防務建設。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週年,最近中國國家元首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尤其是中法發表的聯合聲明更是震動了世界,更讓美國緊張。一向以特立獨行聞名的法國人再次公開和美國唱反調,在中國專機抵達之前,馬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並不建議對華保持距離,無論是氣候問題還是安全性議題,我們都需要中國人。美國最怕的就是有競爭對手挑戰美國的霸權。而中法的走近和未來可能的合作,會打破美國利用北約在歐洲多年的佈局,到時候在多極化格局的制衡下,美元霸權、俄烏戰爭、巴以衝突都將大變樣,影響世界百年大變局。

  這次對法國訪問,中方高層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為中法關係寄語:“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意思是雖同流而不合污,此為強者;不偏倚強勢保持中立,此為強者。中方特別強調,中國和法國是具備獨立自主精神的大國。對於法國而言,孔子的這番話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法國和中國雖然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分歧,但法國不像有些國家甘當美國的小跟班、馬前卒,其獨立自主的精神值得讚賞。(2024年5月15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