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林鴻東:詔安南詔古城行:邂逅清末「楚南」曲館

2024年05月22日 23:3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22日 23:36

  南詔古城,一個融合了多元戲曲文化的地方,一城之內,曾經既有潮劇館,也有漢劇館。如在一條名為“白雞公”的狹窄小巷,我便邂逅了“楚南漢劇團”舊址。步入屋內,與現任屋主交談中得知,劇團早已解散,但屋內仍擺放著一些劇團遺留下來的大木箱,它們見證著過去的輝煌與喧嘩。在廳堂一隅,我注意到了供奉戲神“田元帥”的神位,香火依舊,卻物是人非。

  據《詔安縣志》的記載,道光年間,漢劇傳入詔安,到了光緒年間更是達到了鼎盛,當時有“醉玉”、“楚南”等曲館林立,戲曲文化極為繁榮。“楚南漢劇團”當與“楚南”曲館有關,應該就是“楚南”曲館舊址。陳茂錦先生在《閩箏初探》一文中提及過楚南社,他描述道:“詔安除了古樂館之外,尚有楚南社和“醉玉社等組織,以唱漢調為主,偶爾演些折戲,古時詔城每到正月上元時節和八月中秋佳節,城內各街燈綵輝映,鼓樂震耳,東門溪上行舟奏樂,聽賞者無數。”

  漢劇,又稱“亂彈”或“外江戲”,在湖北、廣東以及閩西南地區都有廣泛流傳。而詔安的漢劇,其淵源尚需進一步探究。正如陳茂錦先生的調查所示,南詔古城不僅以書畫聞名,也是古箏的發源地。據說,在清初順治年間,詔安東關有一位名叫蒲水紅的古箏大師,他精通百餘首傳統箏曲,掌握十種精妙的指法,門下弟子眾多。此外,從清末到新中國初期,南詔還湧現了一個被譽為“張家箏”的箏樂家族,他們以彈箏技藝著稱。

  戲曲和樂器的繁榮,為我們揭開了詔安深厚文化藝術底蘊的一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