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王強:閩南泉州與浙南溫州——千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命運相依

2024年05月22日 00:1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22日 00:10

  作為泉州僑界青年聯合會之代表,余等非常榮幸受邀參加於溫州蒼南舉辦之青藍接力聯誼活動。謹欲與諸君分享泉州與溫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千年歷史之聯繫,及如何通過文化交流與傳承,推動兩地共襄盛舉。

  歷史淵源

  泉州,昔乃宋元時期中國最為繁榮之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正如詩所云:“船到市井十州人,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時代之泉州為中國最大對外貿易港口,有“東方第一大港”之美譽。商賈雲集,帆檣如林,各國商貿於此絡繹不絕,經濟興旺發達。

  浙南溫州蒼南地區,自宋元時期即與泉州有密切之交往。陶瓷考古研究發現,龍泉窯瓷器經浙南溫州朔門等港口運至泉州,出口至東南亞諸地。即便明清禁海之時,閩南沿海居民亦不畏艱險,北上浙南,南下廣東與海南,甚至遠渡重洋至南洋謀生。雖漂泊四海,月光所至即為故鄉,然在外泉州人之後裔與故鄉之聯繫未曾中斷。

  患難與共與文化紐帶

  抗日戰爭時期,南洋鄉親亦積極支持中國人民之救國救亡事業。據統計,僅在馬來西亞就募集了數十億捐款。此種血濃於水之聯繫,不僅使泉州與海內外閩南語區有更多經濟與文化之紐帶,更融入兩地人民之血脈之中。

  抗戰期間,許多著名人士如弘一法師李叔同與郁達夫均與泉州有深厚之聯繫。李叔同於抗戰期間寫下“念佛不忘救國”之名句,激勵無數泉州民眾。而郁達夫應邀南洋辦報前亦曾短暫訪泉,並於新加坡受泉州華僑之熱情接待。彼曾感慨道:“讀罷溫陵考古史,滿腹悲嘆涕泗橫流。”此表達其對泉州深厚文化底蘊之敬意。

  閩浙兩地之共同文化紐帶於溫州蒼南民間歌謠《客鳥歌》中亦有生動體現:“泉州好所在,愛去不愛回。”

  文化傳承與挑戰

  作為泉州僑界青年聯合會代表,余等幸應邀參加此次於溫州蒼南之青藍接力聯誼活動。望通過社團聯誼傳承並弘揚傳統中華文化價值觀,冀兩地協力弘揚傳統文化價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閩浙一家親,泉州與溫州之淵源可追溯至唐代之前。早於彼時,中原先民經浙南遷徙入閩,開啟兩地深厚之聯繫。至今,閩南鄉親每年尚前往浙江舟山南海許願新年之祈願。

  閩浙兩地人民有諸多共同之處。共頂一片藍天,共享一片大海,兩地皆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港口。沿海居民聰慧勤勞,善良待人,擅長經商,並擁有相同之文化傳統。兩地發展歷程與經歷亦存相似與地方特色,泉州商人與溫州商人皆有外出經商之傳統,於海外亦有眾多華人華僑社團。

  未來展望

  即便身處異鄉,華僑後裔仍懷濃厚家國情懷。然亦面臨文化傳承之挑戰,如第二、三代華僑對祖籍文化認同感減弱。彼等通過華文媒體、華文學校等傳承中華文化,積極開展尋根之旅,幫助新一代創業發展。

  於東南亞僑情研究中,余等發現諸多佳策:加強文化教育,鼓勵回鄉遊學,搭建跨國文化交流平台等。此不僅能增強年輕人對中華文化之認同,亦可促進海外華人與祖籍地之深度交流合作。

  吾等皆懷“根、魂、夢”之共同願景。相信通過民間社團之努力,攜手共進,譜寫閩浙兩地青年交流合作之新篇章,實現吾等共同理想!願兩地青年於未來日子裡,能繼續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共同推動兩地繁榮與發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