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陳淳淳:解讀柯清淡先生詩歌的原鄉情結(下)

2024年05月15日 00:0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15日 00:01

  故鄉是一個多麼親切而美麗的名字啊,她是海外遊子心中的港灣、夢裡的搖籃、靈魂的歸宿。雖然腳步不能在家鄉永久的停留,只有在心中《許願》,我們來看看詩人在許什麼願;

  我的心兒/掉落在家園的“蕃薯溝”裡/我的靈魂/困留於童伴的眼神裡/……//再揮別鄉土的我/走經祠堂口/茫然摸起斑發/迷信地許下這願:/若有所謂的“轉世”/“來生”還要活在此地/儘管這鄉野小村/是如此的簡陋、卑微。

  離鄉情更濃,詩人把對故鄉的情感延伸到“來生”,許願“來生”還能做故鄉的兒女,這份厚重的鄉情,如涓涓溪流在海外赤子的心間流淌。有多少海外遊子千山萬水回到故鄉,就為飲一口故鄉的甘泉;吃一碗故鄉的“蕃薯粥”;踩一腳故鄉的泥土;聽一句故鄉的方言。不管故鄉是在繁華的街市或是在窮鄉僻壤,在遊子的心中,故鄉永遠都是最華美的宮殿、最溫馨的港灣,是記錄生命起源的原鄉。在故鄉,有祖先的守望,有我輩的足跡,有將來子孫尋根的標誌。

  三、“鄉愁”——海外遊子心中的痼疾

  海外遊子的心中根植著一份濃郁的鄉愁,無論走多遠,無論離鄉多少年,鄉愁總是如隱形的絲帶綁定遊子的情思屢屢揮之不去;鄉愁總是如春草般蔓延在遊子的思海裡;鄉愁早已成了海外遊子心中的痼疾。讓我們來看看柯清淡先生是用什麼《靈藥》來治癒這心中的痼疾;

  雙手摟抱住——/長城的蒼石/鼻孔嗅吸著-----/石苔的澀味/我自幼身罹的相思痼疾/竟霍然而愈!

  連綿的長城是母親的脊樑,奔騰的黃河、長江是母親的血脈。詩人登上長城摟抱的可是母親偉大的身軀,多少年漂泊、多少滄桑、多少委屈已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撫平了。此刻詩人又情不自禁地《問祖》;

  掌心按住城頭蒼石/一腔悽愴/一肚委屈……/五千年的炎黃史冊啊!/能容許我這‘番客’/在冊角簽下中文名姓?

  多麼赤誠、多麼渴望、多麼急切的聲音,深深植入遊子的靈魂。詩人以深切的情感傳遞對祖國的熱愛,用赤誠的詩語表達遊子的期盼。讀著這樣的詩句,情懷怎能會不被深深地撼動。翻開柯清淡先生的詩歌,最被觸動的是詩人那種對“根”的深切守望,他的詩歌蘊含著厚重蒼鬱的情感和蓄素守中的思想。

  當一個人有了故鄉情結,他就注定要肩負一個使命,這個使命就是傳承與傳播“根”的文化。柯清淡先生儘管已是菲律濱公民,儘管他所受的是西文教育,但他幾十年來一直沒離開過“根”的文化,他用漢字書寫華人故事,用漢字梳理華人心聲,用漢字訴說鄉愁,在他的詩歌裡隨處都能觸摸到那厚實而深切的故國情弦,他的詩歌沒有以華麗的辭藻、高昂的格調張揚情感,而是以直白的詞素、沉實的氣韻表白情思。他的詩平讀則感動情懷,深讀則觸動靈魂。在他的詩中,鄉愁不是一枚郵票,鄉愁也不是一道海峽,鄉愁是盤結在心中的一個痼疾。海外遊子的鄉愁,是一部翻不完的書,每一頁都蘸著濃濃的情思,讓人開捲動情、掩卷深思。“鄉愁”是華人華僑心中最厚重的行囊,“鄉愁”也是海外赤子愛國情懷的最美詮釋。

  有對“根”的癡情,才有對祖國的熱愛。在遊子的情思裡,無論在異國生活多少年,都想著有一天能葉落歸根;無論在異國留下多少足跡,都幻夢著最後的足跡是留在故鄉。翻開詩人的《返塞曲》便會看到那份急切的願望;

  琵琶何在?/昭君出塞時抱彈的/找它來!/我這海外的華夏遺民/急著要彈/一支現代《返塞曲》/伴奏她遙唱的《出漢關》/借長城悲風/貫入神州憶萬耳朵!

  只有長居異國的遊子才能讀懂這樣思緒萬千、情感澎湃的心靈吶喊。只有久居異國的遊子,才能體味出詩人那顆被禁錮的心靈迸發而出的滿腔熱火在血管裡燃燒、在情懷中百感交集的赤子之情。每讀柯清談先生的詩,總會被那種沉重的情感撞傷,也許是每個遊子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與“鄉愁”有關的故事的原故;也許是每個遊子的思海裡都有葉落歸根的渴望;也許是每個遊子的情懷中都盤繞著那個原鄉情結。

  四、傳承——平凡的使命

  承上啟下的觀唸經過了幾千年的潛移默化,已植入中國人的思想。不管走到天涯海角,無論旅居在哪個國家,在華人的家中都能尋到鄉俗文化及原鄉方言的痕跡,而在華人社會卻能看到華文學校、華文報刊的存在,這些都是來自於“傳承”,似乎每個海外華人華僑的心中都裝有一個平凡的使命,就是將祖先留下那些語言文化思想習俗傳承給子孫,以完成承上啟下的責任。儘管他們希望子孫能融合扎根在旅居國,但他們更希望子孫記住他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從柯清淡先生的《抵國門》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承上啟下的傳承方式;

  嗚!嗚!嗚!/【鼓浪嶼】輪以汽笛向大陸招呼/在甲板上眺望的我/突然轉身俯首/摘下新配的老花眼鏡/抽出舊日手帕/拭一拭濕潤的眼眶/擦一擦被淚花蒸霧的晶片/轉回身以擅抖聲調/笑對睜眼四望的兒女說:/此地就是/你爸爸時常講起的/唐---山!/

  從兒時隨父母離開“唐山”到帶著兒女回到“唐山”,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中,柯清淡先生完成了承上啟下的責任,他不遺餘力地在菲華社會傳播中華文化,是在履行一個海外赤子的使命,因為他心中有祖國,他的原鄉情結就是來自於對祖籍國的熱愛,他的《指紋》表明了他對祖籍國的那份深切而強烈的感情;

  空姐以溫馨的華語傳播:/下面是黃土高原的壺口/咱們正飛越黃河/我應聲急著倚窗鳥瞰/突生揮拳擊破機窗的衝動/要讓在異國磨掉指紋的雙手/凌空伸入母親河……/願她用乳汁輕揉細潤/指紋得重現/於宗邦的新天日月下。

  在菲律濱,有許許多多像柯清淡先生這樣的愛國華人華僑,雖然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祖籍國的熱愛,但他們以統一的方式在菲律濱傳播中華文化,菲律濱的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之多首居東南亞,儘管這些華文學校、華文報刊經歷了滄桑與禁錮,但在菲華人的努力堅守中生存下來。從柯清淡先生的詩中,菲華人讀懂了一個平凡的使命——傳承。(全文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