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宓月:在大海的那一邊(上) ——序溫陵氏新著《那年那天》

2024年05月13日 23:31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5月13日 23:31

  每次到海南島,漫步在海邊,我就會想起大海那一邊的溫陵氏先生。我們第一次見面就在海南島。

  2008年2月下旬,由中外散文詩學會主辦的“南麗湖國際散文詩大賽”啟動儀式在海南省定安縣的南麗湖舉行。我是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負責會務安排和接待。溫陵氏先生作為海外代表和嘉賓參加。那時恰逢寒潮,海南島並沒有想像中的熱,晚上外出還需穿一件薄外套。到三亞采風時,天氣炎熱起來,但是,溫陵氏仍然給我如沐春風的感覺。他的衣著任何時候都整潔得體,襯衣永遠如剛熨燙過一樣,領口、袖口扣得整整齊齊。哪怕到了烈日下的海邊,他也不會像其他人那樣挽袖挽褲地“放飛自我”。他面容潔淨透明,說話輕言細語,完全顛覆了我對熱帶人的想像。溫文爾雅、謙謙君子是他給我的最初印象,也是從未改變過的印象。

  溫陵氏是傅成權先生的筆名。他跟我說,溫陵是泉州的古稱,我是泉州人,所以取筆名溫陵氏。當年,他為了生活去海外打拼,轉眼間,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他也由英俊少年變成了兩鬃染霜的長者。如今,他在菲律賓扎根下來,開枝散葉,事業有成,卻唯有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始終沒有改變。祖國有難時,他積極配合當地華人華僑伸出援手;知道祖國取得的每一次重大進步,他都會興奮得像個孩子。他為汶川大地震而痛心疾首,為香港澳門的回歸而歡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自豪。儘管身在異國他鄉,他對祖國,尤其是家鄉泉州的牽掛,從未間斷。他把這顆赤子之心愛國之情揉在他的字裡行間,于是就有了《那年那天》這部詩文集。

  《那年那天》共分八輯,第一輯主要抒寫鄉情故土情懷,從祖國的內蒙古到寶島台灣,記敘的是他的所見所聞所感,尤其是故鄉福建泉州的人和事,無不飽蘸著他深深的惦念和牽掛。第二輯主要抒寫華僑華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困境,這其中既有夾在門扇縫中進退失據的尷尬,更有一生都 “解不開的故國情結”。第三輯主要以自我為觀照,抒寫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聯。第四輯主要抒寫一代又一代華人華僑在他鄉為華文教育、文化交流、中華強國默默所作的貢獻;第五輯寫中華文化傳承之孝道、中醫觀;第六輯是懷念篇,也是陪伴他精神成長的良師益友的回顧篇。第七輯是他寫的詩歌與歌詞作品;第八輯收錄的是文朋詩友對他為人為文的評價。

  這八輯,從不同側面結構出了溫陵氏的精神版圖。他以一個長期定居海外的老華僑的視角和親身經歷,真實地展現了一代又一代華人華僑對祖國的關注、關心和眷念,他們為了子孫後代不忘“做一個中國人”,自覺投身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開展華文教育中去,這其中就有菲律賓華人外交官員周清琦、劉海量華文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劉海量、菲律賓華文教育改革先行者、華教中心創始人顏長城、菲華商聯總會副理事長施東方、十七年隱姓匿名累計捐資兩千三百五十八萬二千元披索獎勵華校優秀校長和模範華語教師的“宿霧無名氏(引叔)”施維鵬老先生、菲華作家廖振源、林鼎安……等等。

  有人說,從一隻腳踏出國門那一刻起,你就深深明白了“愛國”這兩個字的深刻涵義。一個強大的祖國,是海外遊子在國外是否有尊嚴和安全的保障。讀著《那年那天》,我似乎明白了,緣何在溫陵氏身上葆著溫文爾雅的氣質,那是他悉心呵護和傳承的中華文化滋養出來的氣質!

  讀溫陵氏的文章,讓我深刻理解了“文如其人”的內涵,也讓我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在他身上體現得如此豐沛。他的文字簡潔、純粹,娓娓道來,沒有任何雕飾痕跡,完全是真情的流瀉、生命的感悟和睿智的火花。這些作品編織出了他生命最厚重的底色:永不褪色的家國情。(未完待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