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鄭亞鴻:泉州有座白耇廟

2024年04月29日 23:1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29日 23:13

  泉州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半城煙火半城仙”,說的就是泉州城中寺廟眾多,無論你走到哪條街哪條巷,甚至在一個拐角處,就能看到一座廟宇。在這麼多的寺廟中有一座很特別的寺廟,那就是白耇廟,別看它不大、不顯眼,甚至不會引起路過的人關注,它卻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同時供奉印度教和道教的廟。

  白耇廟位於泉州城北縣後街、模範巷交界處(原屬小山境),坐北朝南,大門正對縣後街,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因奉祀毗捨耶(印度教稱為洋山神),毗捨耶是一隻威猛的白狗塑像,神龕上方篆有“毗捨爺”的抬頭。這只白狗嘴尖而不吐舌,雄性,全身漆白,故此廟得“白狗廟”之俗稱。到了清代,有學者認為“白狗”二字不雅,便用諧音字“耇”來代替,從此“白耇廟”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廟宇為歇山式建築,廟深22.8米,寬為20.6米,總面積420平方米。廟內是一隻威猛的白狗塑像,神龕上方篆有“毗捨爺”的抬頭。這只白狗嘴尖而不吐舌,雄性,全身漆白。經廟前有一對明代古鼓。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刁猾徒費心思”等。白耇廟牆外有-座四角攢尖、紅磚砌成的用於焚燒字紙的敬字亭。敬字亭上有兩方印度教石刻,石刻內容是古代流行於錫蘭的印度教神話故事。

  泉州地方史學家吳文良從戴密微、艾克、林惠祥等研究成果,又根據乾隆《泉州府志》,以及《明史·錫蘭山》《明史·鄭和傳》《星槎御覽》《西洋番國志》等記載,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小山叢竹亭附近發現的石臥獅、須彌座祭壇石刻和白耇廟崇祀白狗神,得出泉州白耇廟可能是一座錫蘭(現為斯里蘭卡)人興建的印度教寺廟結論。196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韓槐准支持這一觀點。

  泉州城東北一峰書街一帶,曾是世氏的聚居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編修的台灣漳化《世氏族譜·重修族譜序》記載:“我祖遂家溫陵(泉州別稱)南街忠諫坊腳,有大宗祠,後被火。城北一峰書街亦有小宗,數年前被功兄載亨折賣,基址尚存。”《世氏族譜·錫蘭祖訓》亦云:“舊有大宗祠在泉城內南街忠諫坊腳,因被回祿而廢;而城北一峰書街有小宗,被孽侄再亨毀折,至今先靈無所式憑。”世拱顯自敘“居住小山境”,目前該地域還有一片殘垣斷壁荒地稱“世相公宅”,在“世相公宅”旁發現一尊人形獅頭石雕像。“世相公宅”的位置,與台灣漳化《世氏家譜》所記“世氏小宗祠在城東北一峰書街”吻合。

  錫蘭人是怎樣來到泉州的?據《明史》記載,公元1459年,錫蘭國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隨鄭和的船隊出使中國,朝見明朝皇帝。不料,就在王子即將從泉州登船回國時,卻得知國內發生了政變,其表兄篡奪了王位,不僅凶殘地殺掉了王子的兄弟們,還要等這位儲君回國後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錫蘭王子含淚換了衣冠,取名字的第一個字“世”為中國姓,從此就在泉州隱姓埋名居住了下來。1996年,考古工作者劉志成在泉州市東郊的清泉山上偶然發現一塊若隱若現的石板,扒開雜草,他發現石板上竟崖刻著“世家坑”3個大字,熟知相關歷史的劉志成意識到找到了錫蘭王子的古墓。錫蘭王子墓群被發現並引起轟動的同時,錫蘭王子後裔許世吟娥將這個家族嚴守了500多年的秘密公開。

  以上事實證明,白耇廟是錫蘭王子昔利巴交刺惹的後裔世氏的祖廟,原奉祀毗捨耶,後來由於世氏漢化,祀神屢次更換。現中殿除奉祀毗捨耶外,還奉祀文昌帝、楊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師,幾百年來沒有斷過香火。它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見證,也是泉州人對外開放胸襟和海納百川包容氣度的見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婆羅門教等等,各種宗教在泉州得以長期共存並和平相處,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泉州,不愧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2024年4月25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