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鍾藝:菲華作家芳名錄 (四)

2024年04月18日 22:53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4年04月18日 22:53

  

  

  七劃:邵建寅(一九二九— ),祖籍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出身於書香門第。早年畢業於中國廈門大學,獲機械工程學學士學位。一九四九年南渡菲律濱,進入聖多湯瑪斯大學,獲數學碩士學位。此後,它長期投身教育事業,任教職於培元等多間華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從商,長袖善舞,取得傲人成績。八十年代末,他在工商界事業有成後,又重返講壇,擔任中正學院院長之職。他曾自述是:“一位實事求是的機械工程師,一位英華內歛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埋首經籍的讀書人,一位低姿態的平凡商人。”著有文集《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二00三年),《天人有愛—行云流水集》(二0一一年)。

  弄潮兒,本名張奕仁。祖籍福建省晉江市。童年在中國大陸渡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移民菲律濱。先任教於華校,後從商。工餘熱愛文藝創作,尤其是古詩詞,著有文集《潮聲集》(二00五年),《不老的情感》(二00五年)。

  亞微,本名蔡景福(一九二六—一九八七)。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出生於菲律濱。二戰時期,菲國淪陷,他參加僑青戰時工作總隊,從事地下抗日工作。二戰後,肄業於中正中學高中部,曾任學校學生會主席。畢業於遠東大學文學系。及後,任職於華校長達二十餘年。當過記者、校長、僑團理事長。一九四六年曾主編《前鋒日報》副刊。一九五0年與文友發起組織《菲律濱華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並任常務理事。與施穎洲先生先後主編《文聯季刊》。出版有散文集《故國的召喚》(一九六五年),新詩集《情詩三十首》,小說集《椰子成熟的時候》(一九六三年)以及《亞微自選集》((一九八三年),《中菲問題叢談》、《我與菲華文藝》(一九八五年)等。台灣詩人張香華認為“他的詩,特色是情緻纏綿,語言繁麗。”(《玫瑰與坦克》)。

  亞藍(一九三九—一九九一),本名黃碧蘭。祖籍福建省惠安。一九三九年誕生於馬尼拉市,畢業於培元中學,肄業於聖多湯瑪斯大學美術系。自幼愛好文藝,學生時代即以蘊蘭之筆名開始投稿,一九八一年始,以亞藍之筆名寫散文與小說。著有散文集《亞藍作品選集》。曾參加“耕園文藝社”及“亞華作協菲分會”,均榮膺秘書長職。

  芥子,本名許榮均(一九一九—一九八七),原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兩歲時來菲律濱。後返回故里,就讀於廈門鼓浪嶼英華書院。抗日戰爭後,二度來菲,積極參加抗日工作。菲國“光復”後,長期服務於新聞業,任主編等職。作品多入選海內外文藝選集,如《鈎夢集》。

  灼子,本名蔡惠超,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十歲來菲,畢業於聖多湯瑪斯大學美術系,曾任職多間華校。學貫中西,見多識廣。著有文集《啾啾集》(一九九四年),《千島夢凝》(二00六年),《菲島風物誌》、《藝海載語》等。

  杜若,本名柯叔寶(一九一九—一九八八年)。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青年時,加入華僑抗日義勇軍,負責編輯機關刊物《大漢魂》。一九四七年他與許芥子合編第一本菲華文藝作品集《鈎夢集》,內收柯淑寶作品二十四篇。又與施穎洲合編散文集《芳草夢》,詩集《海》等,一九六八年離菲回台,淡出文壇。出版有個人文集《頌大漢魂》(一九八0年)《奮鬥人生》、《柯叔寶自選集》。

  汪騏,本名蘇曉晨,一九七一年五月九日出生於中國安徽省舒城。一九九九年旅菲,先任教華校,後在《世界日報》當翻譯兼編輯。及後,赴香港任《文匯報》編輯。著有文集《有人走,有人留》(二000年),《客居千島》(二000年)。

  杜埃,生於廣東省大埔縣莒村。一九四0年來菲創辦《建國週報》,從事海外抗戰宣傳工作。一九四七年返回香港,任《華商報》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風雨太平洋(二冊)》(二00二年)。

  但英,本名林健民(一九一四—二00四年),原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自幼家境貧寒,出生僅一個月便被賣身。七歲時,旅居菲律濱,十七歲又返回故里,進入泉州黎明中學讀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出版有文集《中國古詩英譯》(一九八八年),《林健民文集》(一九九一年),《菲律濱不流血的革命》(一九九八年)。

  杜鷺鶯,祖籍福建省閩南。青少年時期,適逢《文革》,失去求學的機會。一九七八年大陸恢復高考,卻已逾齡。因此,又錯失入大學的時機。不幸中之大幸。獲批准赴港“省親”。後輾轉移民菲律濱。剛蒞菲時,生活艱難;後憑手工藝自設“紙形屋”,經濟“天天向上”。業餘熱愛文藝創作,得公公及丈夫的大力支持,大展其才。她在宏著《黃昏不再來》中說:“我的先生,是我人生的導師和心靈的伴侶,他給予我的兼有物的殷實與靈的豐裕。”“還有一位“貴人”—一輩子以文立身的公公。”著有文集《一路有景》、《籠》、《黃昏不再來》(二00五年),《不過摘一朵花的時光》(二0二二年)。

  采彌,本名吳身鈿,又名吳新鈿,筆名又有:查理、心田、東明等。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吳新鈿青少年時代,家境不富裕,因此他在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是半工半讀度過。他做過小工、小販、家庭教師等。中學就讀于培元中學,大學畢業於聖多湯瑪斯大學,另一說結業於亞典耀大學研究院與菲律濱大學研究院。踏入社會後,立志發奮圖強,由小生意發展到擁有數家企業的集團公司。在事業成功之後,一九九一年重返文壇,一躍為文壇組織家和社會活動家。一九六0年的作品《老中國人》,曾被譯成菲語,拍成電影。除此之外,出版的文集有:《吳新鈿文集》(一九九七年),《吳新鈿詩集》(一九九八年),《吳新鈿評論隨筆集》。

  在菲華文壇,吳新鈿與太太林秀心是夫妻檔。林秀心的作品,王勇先生評謂:“人如其文,秀外慧中,心馨若蘭,讀她的作品,將讀出來自心靈的美妙音符.....。”夫妻倆合著有《椰島鴛鴦譜(上、下)》(二00六年)。

  阿占,本名詹超鴻,祖籍福建省晉江市。童年在中國大陸渡過;少年移居香港,入讀香港培僑中學。畢業後來菲。發奮圖強,選擇從商。業餘熱愛文藝,著有詩文集《云淡風輕》(二0二二年)。

  沈文,祖籍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在菲受過完整教育。一生從事華文教育工作和“華教改革”義舉。做人謙和,是公認的“好好先生”。為《世界日報‧小廣場》早期作者之一;著有文集《是河的腳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