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鍾藝:漫話中國成語 ——學習筆記(一)

2022年10月03日 22:46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10月03日 22:46

  我們說話或寫文章,常用用到成語。適當地運用成語,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使語言生色不少。譬如:“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魯迅:《這個與那個》)。在這一段短短的文字中,魯迅先生一口氣用了四個成語:心平氣和、疾首蹙額、委曲求全、求全責備;使整段話“活”了起來,充分打動人心。

  也許,閣下會問:成語是甚麼? 

  所謂的成語,按書本上的解釋:“它大都是從古代書面語裏,作為一個完整的語言單位被繼承下來的,通常是四字的結構,在實際運用中相當於一個詞。由於這些語言單位是沿用已久,約定俗成的,所以稱為成語。它具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成語的結構和它的組成成分都是固定的,其結構不能隨意變動,各個組成成分也不能自由替換。因此,不能把‘三心兩意’說成‘兩意三心’,不能把‘四通八達’說成‘八達四通’。二、成語的意義,往往不是它的組成成分的意義的直接總和,而許多時候都是從個別的具體事實裏引申出概括的、比喻的意義來。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從字面上理解成語的意義。”(卉君編著《成語的天地》1980年香港商務印局館出版)。書中舉“三豕涉河”一詞為例,表面上,其意是:三頭豬蹚著水過河,實際上,它包含了一個典故。典故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原文是:“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者記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這裏說有人把“己亥”誤認為“三豕”,以致造成笑話。這一成語,就被用來比喻為文字傳寫或刊印的訛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