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黃端銘: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

2022年01月21日 22:08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2年01月21日 22:08

  先說一個中國古代的故事:戰國後期,楚王有一次把文官宋玉叫來,問他為什麼很多人對他不滿意。宋玉不慌不忙地說:“先讓我說件事吧。”他說:“有一個歌唱家在京城唱歌。開始唱的是楚國最流行的民間歌曲《下里巴人》,這時圍觀的人中有好幾千人跟著唱。接著他又唱起比較高深的《陽阿薤露》,跟著唱的就只有幾百人了。當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時,跟著唱的就僅剩幾十人了。”宋玉接著說:“傑出的人物誌向遠大、行為高尚,一般人當然不會理解。我的情況正是這樣!”楚王聽了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不再追問。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閩南文化作為中國一支重要的民系文化,無論是廣義中的農耕文化、海商文化,還是狹義中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也都源遠流長。其中,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人類文明發展史表明, 我們需要“陽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來延續其精粹,也需要“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文化來豐富其形式和內涵。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中菲人文之驛”立意正確,定位清晰。如何發揮作用,不能只適應少數人,還要面向普羅大眾。因此,不能不考慮內容的選擇和形式的呈現。在內容選擇方面,不要高深難懂,厚古薄今,令人感到離自身和時代無比遙遠;要貼近民眾的生活實際,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今日的輝煌和明天的希望。在形式呈現方面,不要艱澀刻板,枯燥無味;要充分考慮受眾的水平和興趣,利用現代化手段,由表及內,逐步深化。特別是我們面對的文化傳承主體是新生代,更不能不設身處境地去考慮內容選擇和形式呈現的問題,否則最終將流于形式,曲高和寡,自娛自樂。

  根據我們的統計,疫情肆虐近兩年,目前148所華校七萬多學生,40%為華裔,60%為非華裔。不用說非華裔,就是華裔,他們學習華語和中華文化,除了每天線上多者一個半鐘頭,少者30分鐘的華語課之外,實在沒有多少接觸華語和中華文化的機會。華校要實現保留民族語言,傳承民族文化的辦學宗旨,幾乎是天方夜譚。因此,我們樂見“中菲人文之驛”的誕生,讓華校學生多了一個華語實踐和中華文化體驗的社會平台。這麼一個動機良好、創意新穎的項目,能否走進校園,成為華校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驛站,關鍵還是一個內容選擇和形式呈現的問題。只要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問題,驛站自然而然地會在新一代群體中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行穩致遠,顯現生命力。

  當今,平面媒體已經不是人們互通信息的唯一媒介。多維媒體的出現,其具有的互動性、融合性,使得人們大大拉近了距離。“抖音”可以讓每一個人看見並連接更大的世界,鼓勵表達、溝通和記錄,激發創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讓現實生活更美好。“臉書”名稱的靈感就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繫資料的花名冊,除了文字消息之外,還可發送圖片、視頻、文檔、貼圖和聲音媒體消息給其他用戶。他們的用戶已多達幾十億。“中菲人文之驛”是否應該與時俱進,走出平面媒體的桎梏,組織菲中雙方有關力量,充分利用民眾喜愛的新媒體來深入民心,擴大影響,實現創建的目標,值得探討。

  有一位華校校長曾經向我反映,華校的主流課程和華語課程各走各的路,在涉華的教學內容上大相逕庭,不利于華校教育目標的落實。不少華校校長對這一點都疏忽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主流課程中可以使用的介紹古代和現代中國的材料源自當地或西方出版商,缺乏中國提供的英文版教學資源,難以介紹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菲人文之驛”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不妨考慮針對華校主流課程的教師和華文水平偏低的學生這一群體,提供非中文版的服務。這實際上也可以讓廣大菲律賓民眾受益。

  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的目標,指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長遠謀劃、精心佈局、深耕細植、久久為功,要把握時代大勢,發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加快融合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佈局。結合習主席的這番話,“中菲人文之驛”可謂任重道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