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时事评论

水弓:淺論華社道德生活現況

2021年11月25日 20:40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字体:↑大 ↓小

稿件来源:菲律賓商報

2021年11月25日 20:40

  今天與在外省經商的朋友聊起商業道德的話題。朋友的生意其中一項業務是收購及批發食米與咖啡豆。他透露說有一次一位新僑客人來電查詢咖啡原豆的價錢,這些豆類農產品大多以每袋35公斤批發出去。朋友告訴了他價錢,這客人嫌貴,說別家的較為便宜,朋友對他說,他們家是貨真價實,每袋35公斤是够斤足両的,客人不相信,堅持說價錢貴,於是朋友邀請他有空過來店中,親自監督查看稱重結果。事實上,同途商中大家都心裡明白,全市的華商幾乎都是少稱多算的,每袋35公斤,其實都只有34公斤左右,那還算是有良心的,有一些只有33公斤,然後在價錢上稍微降低一點點,以其誘騙顧客。

  在售賣炒香的咖啡豆方面,有另一種花招,就是摻雜一些炒香的低價玉米粒,然後攪碎成粉出售。食米方面,除了缺稱外,還會摻雜本地的廉價米,然後以進口米價格出售。

  一位朋友告訴筆者,他的另一個朋友的作坊裏有十四個雇員,這老闆提供了一把湯匙給他們用,叫他們要嘛自己帶,要嘛輪流用,他還認為這是額外的福利。

  記得曾經在一家擠滿貨品的商店中看樣品,店中空氣悶熱,房頂只有一把小吊扇慢慢的轉動著,一抬頭看見老闆,順口說了:“老闆啊,這裡比較悶熱。”他說店員嫌熱才裝那把風扇的。說後似乎低低冷笑一聲,就轉頭回他的空調房裏。

  至於讓員工超時工作,雇用了很多年還是付最低工資,整天責備員工們這不好、那不對,做好的很少受表揚,更別說物質上的獎賞鼓勵。這一套刻薄的管理之道,對大多數前輩華商們來說是“正常”的。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有一部分繼承事業的後輩們和新移民還是繼續著這“傳統”。

  本國華商們大多逃稅避稅走私等等,大家心照不宣。當政府有關部門派員調查,我們主動賄賂,誘之以利,成為菲政府貪污腐敗文化的主動力。罔顧員工的各項福利,甚至嚴重剝削。不尊重員工,特別是菲人雇員,隨意吆喝,對其說話時趾高氣昂,擺出老闆的“氣概”與嘴臉,這些都已成為菲華社會公認的經商“基本功”,據說如此才能讓下屬怕你,並以同樣方式對待家中的傭人,這“教材”甚至祖孫幾代“傳承”。後輩從小跟著長輩,耳濡目染,自然模仿,長大後可能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甚而“發揚光大”。在股東生意的賬上動手脚,偷漏自肥,或用欺詐手法强占別人股份等故事不絕於耳。

  本國的前輩華人大多是來自閩南農村,都沒什麼受過教育,從小在大房欺小房,村與村的械鬥,先占便宜免得吃虧的原始部落思想的影響下,對自我的道德要求較低,只要不是殺人越貨或即時傷害人命的都可以做。故此像這種經商手段、對外族歧視的陋習非常普遍。到現在廿一世紀,那種把僱員家傭當成是買回來的奴才婢女的心態還沒有糾正過來。

  最讓人感傷的是,這些昧著良心去做貪婪侵奪的勾當,居然被菲華社會接受為“正常”現象,大家都見怪不怪,而且可能自己還有更高的招數,可以在同儕或親戚間高談闊論,自吹自擂。這種貪賈的親友們也恭維其父母,說“恭喜你們了!兒子如此出色,真是福氣啊!”只要賺到錢就是有成就,不管用什麼方法。

  本届政府開放博彩活動,除了一些老僑的親屬外,更多新移民是來自全中國各省,為了迅速致富,販毒綁架,販賣人口,逼良為娼無所不為,牽涉中國人的罪案幾乎每天都出現在新聞報導中。環顧身邊的遠親近鄰們就有幾家都有家人在監獄中服刑或逃亡中。

  一旦盤滿砵滿,有了錢,就要求名,取出九牛一毛,捐獻一點,說是做公益慈善,還要拍照登報,讓親朋好友前呼後擁地褒揚一番。

  希望我們現代的華人華族同胞們,能安靜沉思,這能是我們在菲律賓群眾面前表現的民族文化嗎?

  行文至此,想起基督教聖經中的一段經文,新約馬太福音第六章三、四節:“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這讓我們緬懷先賢,對菲華社會歷史上的“無名氏”和其他一些不露面、不顯名,卻终生熱心慈善事業與創建“善舉公所”等等公益團體的前輩們更加肅然起敬!冀望華社中的有識之士攜手共進,能以其影響力喚醒社會群眾,臨崖勒馬,回頭是岸,別要讓菲華族魂繼續腐朽敗壞,貽害子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