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多個城市已下令禁止或計劃禁止塑膠袋,引發塑膠業的強烈反彈,聯合在報紙上登廣告表示反對。塑膠袋一直是受爭議的產品,禁與不禁一直是政府的頭痛問題,要面對的不只是來自環保團體的壓力,更有塑膠行業的壓力。
其實,不只是本國,中國大陸、香港、美國洛杉磯、三藩市、加拿大多倫多等都限制或禁止使用塑膠袋,但方法各異。中國大陸及香港禁止超市提供免費塑袋,消費者必須自帶環保袋,而香港市民在超市及店舖可選擇付錢買塑膠袋或自帶環保袋。美國禁得最徹底,據悉許多城市在禁完塑膠袋後,進一步要禁止紙袋及塑膠礦泉水瓶。
加拿大多倫多去年規定超市的塑膠袋每個收費五仙,而明年一月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袋。雖然全面禁塑讓很多多倫多市民不滿,但實際上過去一段時間,很多人由於不想多付五仙袋費,轉而使用環保袋,現在大家已習慣入超市時人手一袋了。
塑膠袋的確會堵塞下水道,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很多海裏或河裏的生物因誤食塑膠袋而喪命,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但塑膠袋污染環境的責任不在生產商,而是在民眾身上。當你走過馬尼拉街頭,到處都是垃圾,民眾環保意識極低,垃圾隨手亂扔,加上政府垃圾收集制度不完善,垃圾沒有妥善處理,以至每次下大雨就到處漲水。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環保袋很環保,實際上並非如此。製造塑膠環保袋的原料,是PET(聚乙烯對笨二甲酸酯),和製造礦泉水瓶的原料一樣,很難循環再造,而且由於禁塑令,導致環保袋氾濫,每戶人家都有不止一個環保袋,形成髒了就丟棄的壞習慣,這種環保袋在填堆區內不會被降解,其污染程度比塑膠袋更嚴重。
現在的新科技已可生產能生物降解的塑膠袋(BIODEGRADABLE PLASTIC BAG),西方很多國家都規定必須採用這種塑膠袋。再來是循環再造技術的提升,使塑膠袋及多種垃圾可被循環再造。以多倫多為例,垃圾實行嚴格分類,民眾必須把垃圾分為三類,即綠色垃圾(含食物、果皮等可自然降解之物),藍色垃圾或稱循環再造垃圾(含紙皮、紙張、玻璃瓶、鐵罐、發泡膠STYROFOAM、裝食物用的錫盒、超市塑膠袋等)以及生活垃圾(其它不可降解及不可循環再造垃圾)。有毒垃圾如電池、油漆、化妝品、家用化學物品等,不可放進垃圾桶裏,必須帶到政府的收集區。舊電器、冰箱、電視、微波爐等,放在路邊,垃圾工人會收走,也有人專門撿二手家電來用或加以修理轉買。如果亂分類被垃圾工人發現,輕則不會收走,屋主要自己把垃圾拿到填堆區去倒,重則罰款。其中最重要的是可收超市塑膠袋及發泡膠,甚至是綠色垃圾中,允許將食物先裝入一個塑膠袋內,再放入垃圾桶內,政府的垃圾廠有機器可自動將袋子和裏面的食物分開。
如果本國的垃圾場能夠引進這種循環再造超市塑膠袋的技術,及妥善處理所收集的垃圾,那就不用擔心塑膠袋會因無法回收而堵塞下水道了。全面禁止塑膠袋並非明智之舉,但若是民眾在買菜時能重新使用以前的菜籃子或“馬勇”(BAYONG),豈不是更環保,更耐用?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三日